從研究總體中抽取部分單位加以調查並用所得結果推論和說明總體特性的調查類型。從總體中取出部分的過程叫抽樣,抽出的這一部分單位稱作樣本。抽樣方法分為概率與非概率兩種。前者依據抽樣理論和嚴格的抽樣程式,使總體中每個單位被抽取的概率為已知;後者根據研究任務的要求和對調查物件的分析,主觀選取樣本。抽樣調查一般指用概率抽樣方法進行的調查。

  抽樣調查始於1891年挪威的人口調查。社會學中首先採用嚴格控制的抽樣方法的是英國統計學傢A.LL.鮑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所作的5城鎮調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抽樣調查獲得瞭迅速推廣,成為社會調查的主流。

  總體具有異質性,是采用抽樣調查技術的第一個原因。若總體的每一單位在各方面完全相同,則取其中的一個單位便可代表總體,無需抽樣。另一原因是具有異質性的總體太大,鑒於時間、人財、物力與技術等原因無法對每一單位進行調查,需要抽樣調查,通過局部研究總體。由樣本概化總體的抽樣調查方法基於兩個基本假定:一是部分含於整體之中並與總體有同樣的特征、現象與過程;二是部分可以更清晰地反映群體的生活、態度和特性。總體的異質性和樣本與總體的范圍不同,使得在用樣本代表總體時總有誤差,即抽樣誤差,其大小反映瞭樣本的代表性程度。誤差越大,代表性越低;誤差越小,代表性越高。抽樣調查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所選樣本代表性的高低。

  影響樣本代表性的因素有:①抽樣方法的選擇。概率抽樣是最佳抽樣方法,首先,它避免瞭抽樣者在抽樣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偏差,也稱系統性誤差。雖然概率樣本不能精確地代表總體,但比其他類型的樣本更具代表性。其次,可以對用樣本推論總體時的誤差作出定量的估計。抽樣調查中常用的概率抽樣方法有簡單隨機抽樣、等距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和多階段抽樣等。在相同的情況下,由這些方法得到的樣本具有不同的代表性。

  ②對總體的界定與瞭解。總體是在理論上有明確定義的研究單位的集合體。嚴格的概率抽樣可獲得代表性較高的樣本,但這是建立在對總體的正確界定和精確瞭解上。否則,盡管抽樣方法是隨機的,仍難免失敗。1936年美國《文學摘要》關於總統選舉民意測驗的失敗,就是因為對總體的錯誤界定。它以電話簿和汽車註冊簿上的選民為總體,忽略瞭沒有傢庭電話和私人汽車的選民。

  ③樣本的大小,又稱樣本容量。指樣本內所含單位的數量。一個概率樣本的大小與其代表性密切相關,樣本越小,代表性越低;樣本越大,代表性越高。但樣本越大,抽樣成本越高。樣本數的確定應考慮3個因素:a.容許誤差的大小。容許誤差越小,所需樣本越大。b.確定總體的性質。在一定的代表性要求下,總體越大,所需樣本越大;當總體達到足夠大時,樣本則不需再增大;樣本異質性越高,所需樣本亦越大。c.客觀制約,即能夠用於此項研究的人、財、物及時間等。樣本越大,代表性越高,抽樣成本亦越高。確定樣本大小的原則,是在同等的耗費下獲最大的代表性,或在同等的代表性下,使耗費最小。

  抽樣調查的主要程序是:界定總體→編制總體名單→確定樣本大小和選擇抽樣方法→抽取樣本→搜集資料→評估樣本的正誤和估計總體。

  抽樣調查的主要優點:成本低,速度快;結果可作定量分析;調查人員少,可進行專業訓練,能提高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可獲得豐富的資料,應用的范圍也比總體調查廣。近代抽樣理論和抽樣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更進一步擴大瞭它的應用范圍。與非概率抽樣相比,概率抽樣成本高。另外,由於種種原因,有些研究根本無法進行概率抽樣調查。例如,調查全國貪污犯,由於無法獲得貪污犯的總體名單,所以概率抽樣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