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者(包括父、母在內)以索取財物為目的,強迫他人結婚的行為。也指由這種行為造成的婚姻。廣義的買賣婚姻還包括以聘金、聘禮、嫁妝等其他形式索取財物的婚姻。歷史上以女方索取財物者居多,也有男方以索取一定量嫁資作為成婚條件的。狹義僅指以婦女作為婚姻交易之標的。這種婚姻產生在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之際。男子為購買婦女作妻,必須付出一定數量的牲畜、金錢或其他等價物。

  古代法律有關於買賣婚姻的規定。西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漢穆拉比比法典》規定未婚夫須向嶽父交納未婚妻的買身費和聘禮。羅馬市民法(見羅馬法)規定買賣婚姻是成立有夫權的婚姻的三種方式之一,即男子須在五名證人及一名計量者面前,成立要式契約(見合同)以買受女子。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的買賣婚姻以聘娶婚為主要形式,並與包辦婚姻相結合。《禮記·曲禮》記載:“非受幣不交不親”。“六禮(見封建婚姻制度)中的“納征”,就是交納聘財。歷代封建法律還規定,成立婚書和收受聘財是訂婚的要件;悔約者,特別是將女改許他人者,須退回聘金,並受法律制裁。這種買賣婚姻一直沿襲至清代和中華民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禁止買賣婚姻,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第 3條)。後者是指男女雙方的婚姻基本上是自主自願的,但一方卻借機向對方索要財物,作為同意結婚的代價。這是違反法律規定的,也是違背社會道德的,但它與買賣婚姻在性質上有所不同。買賣婚姻違背婚姻自由原則,依法不準辦理結婚登記;構成暴力幹涉婚姻自由者,按中國刑法規定,還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