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見五刑)。《唐律疏議·名例》載:“笞者,擊也。又訓為恥,言人有小愆,法須懲誡,故加捶撻以恥之。”說明笞是對犯有輕微過錯所使用的懲罰手段。笞在中國奴隸社會已廣泛使用。秦律有“笞十”、“笞五十”的規定。漢代亦有笞刑。文帝除肉刑,“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用笞來代替肉刑,變成瞭懲罰重罪的一種手段。景帝時,因加笞與重罪無異,往往笞未畢而人已死,幸而不死,亦不可為人,故減笞五百為三百,三百為二百。不久,又改改三百為二百,二百為一百。同時定《箠令》(見刑具),規定以竹代小荊,箠長五尺,本一寸,末半寸,皆削平其節。笞臀部,於笞時中途不得更人。自是,受笞者得全。然酷吏猶以為威,故笞仍為重刑。魏晉時亦有笞刑,但婦女受笞刑不得笞臀而笞背。南北朝時的杖刑,實即隋以後的笞刑,且多作為流刑、徒刑的附加刑,其數在二百以下不等。如梁朝髡鉗五歲刑及贖之者,皆笞二百。北魏徒刑亦附加鞭笞。北齊流刑除加鞭一百外,又加笞一百。耐罪除各加鞭一百外,五歲刑加笞八十,四歲刑加六十,三歲刑加四十,二歲刑加二十,一歲刑不加笞。北周流刑各加鞭一百外,又按途距分別加笞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徒刑除加鞭刑外,亦附加笞刑。徒一年加笞十,二年加二十,三年加三十,四年加四十,五年加五十。

  隋改鞭為笞,笞刑才正式定為五刑(笞、杖、徒、流、死)中的最輕刑,用作對輕罪犯人的一種刑罰。定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凡五等,皆可以用銅來贖刑。唐沿隋制,《唐律疏議·名例》載:“漢時笞則用竹,今時則用楚。”楚,就是荊條。笞杖大頭二分,小頭一分半。唐以前受笞部位,脊、臀、腿皆可受。唐制:決笞者,腿部與臀部分受,如願背、腿分受者,亦聽其便。宋沿唐制,亦分笞為五等,但允許以笞折臀杖,笞五十者折臀杖十下,笞四十或三十者折臀杖八下,笞二十或十者折臀杖七下。遼無笞刑,但有木劍、大棒擊背,類似笞刑。金國舊制,輕罪笞以柳條。元代笞刑分七、十七、二十七、三十七、四十七、五十七凡六等。笞杖大頭徑二分七,小頭一分七,笞臀部。明代笞刑沿襲唐、宋制,亦為五等,聽以錢贖。笞杖以小荊條為之,削去節目,長三尺五寸,大頭徑二分七,小頭徑一分七,笞者小頭臀受。清朝笞刑因於明朝,也允許折臀杖。但康熙時,改用“四折除零”的辦法,即笞十者折四板,二十者除零折五板,三十者除零折十板,四十者除零折十五板,五十者折二十板。把小荊條易為小竹板,板長五尺五寸,大頭闊一寸五分,小頭闊一寸,重不過一斤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