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乘佛教兩大主要派別之一。中國傳統稱為“大乘空宗”。作為一種理論,約於2~3世紀由印度的龍樹及其弟子提婆所創立。主要宣傳龍樹的中道觀,故此得名。

  龍樹發展瞭初期大乘般若經的思想,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賴一定的條件而存在,其本身沒有任何不變的實體。他把這種存在稱為“空”,認為這種“空”並非“虛無”或“空無”,而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存在,是一切事物最高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本原。龍樹認為運用這種觀點看待事物,就能不著“有”、、“無”兩邊,達到“非有,非無,非有無,非非有,非非無”的中道,亦即一種不能用語言分別,不能用概念表述的最高存在。龍樹把上述思想概括地歸納為一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觀四諦品》)。提婆是龍樹思想的繼承者與宣傳者,他在推動中觀學說的傳播方面起瞭很大的作用。龍樹、提婆之後,宣傳中觀理論的主要思想傢有提婆的弟子羅睺羅跋陀羅(約3世紀)及《中論》的註釋者青目等人。但當時,中觀僅是一種理論,而不是一個與其他派別相抗衡的宗派。約6世紀左右,唯識學說在印度日漸擴大影響,持中觀論的佛護(約470~540)、清辯標榜恢復龍樹、提婆的學說,與唯識學者展開“空有之諍”,這時中觀派才正式形成。由於佛護和清辯在宣傳中觀學說時采用的論辯方式不同,又分成兩派。佛護繼承龍樹、提婆以來的“破而不立”的傳統,主張專用因明論式破斥論敵的觀點,自己不提正面主張,以此顯示中道的“空”。後代把這一派稱作“應成派”或“歸謬論法派”。清辯則主張不論是破是立,都應該用因明論式選立適當的比量去積極地表述“空”。後代把這一派稱作“自續派”或“獨立論證派”。兩派對中觀理論各有發展。應成派此後的主要學者有月稱(約600~650)、寂天(約7世紀)等人。月稱師承佛護的弟瞭蓮花覺。他嚴格遵循以破顯空的傳統,對中觀無自性的學說發揮得比較徹底。寂天師承護法的弟子勝天,他對佛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學風的轉變上。月稱的理論及寂天的學風後來均傳入中國西藏,中經宗喀巴的提倡,在西藏影響很大。自續派此後以勝義諦性空說為基礎,吸收瞭瑜伽行派的若幹說法,形成以寂護(約8世紀)為創始人的瑜伽中觀派。他認為隻有從唯識無境的觀點出發,才能真正理解中觀無自性的理論,即在世俗諦是唯心無境,在勝義諦是心境俱無。寂護以後,瑜伽中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蓮花戒(約740~796)、師子賢(約8世紀)等人。蓮花戒曾應寂護之邀到中國西藏傳播中觀學說;師子賢不但融合瑜伽行派、中觀派的學說,還用般若思想加以貫通。中觀派其後逐漸衰落,最終融合在密教中。中觀派的主要理論著作有龍樹的《中論》、《大智度論》、《十二門論》;提婆的《百論》、《四百論》;清辯的《般若燈論釋》、《大乘掌珍論》;月稱的《八中論》等。龍樹的中觀理論自鳩摩羅什起開始系統譯傳中國。中國佛教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及禪宗,均以龍樹的中觀學說為立論的主要依據。中觀應成派傳入中國西藏地區,成為藏傳佛教的理論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