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5~前4世紀希臘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他們以雅典為中心,周遊希臘各地,對青年進行修辭、論辯和演說等知識技能的訓練,教授參政治國、處理公共事務的本領。

  演變 西元前5世紀前,智者泛指聰明伶俐並具有某種知識技能的人,如荷馬史詩提到雕刻匠、造船工、戰車馭手時,都稱為“智者”。後來,自然科學傢、詩人、音樂傢乃至政治傢,也被稱之為“智者”。著名的希臘“七賢”,在希臘文中,也也就是“七個智者”的意思。到公元前五世紀,特別是到柏拉圖、亞裡士多德時代,“智者”雖有上述涵義,但多指專門以教授青年而獲取報酬的職業教師。由於智者能言善辯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墮於詭辯,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把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因而智者在歷史上又成為詭辯論者的同義語。

  人物和著作 智者最早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他們的思想奠定瞭智者學說的基礎。其他代表人物有:普羅狄柯、希庇阿、安提豐、特拉西馬庫和克裡底亞等。由於史料失傳,人們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和著述狀況所知甚少。智者的重要代表作有普羅泰戈拉的《真理或毀滅性的言論》、《偉大的話》、《論神》,高爾吉亞的《論不存在者或論自然》等,但保存下來的也僅是斷簡殘章。對智者的研究,主要依據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塞克斯都·恩披裡柯等人有關著作中對智者活動、論斷的記載與轉述。

  哲學思想 智者沒有統一的組織,政治態度也不盡相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派別,但是在思想學說上,他們的觀點和基本傾向卻是較為一致的,因而也有人把這些人稱為“智者派”。智者的基本哲學思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感覺主義、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的認識理論 他們接受瞭赫拉克利特的萬物流變思想,肯定運動變化著的感覺現象的真實性,反對愛利亞學派否定感性認識作用的觀點,但又走向相對主義和懷疑論,認為知識就是感覺,斷言各個人的感覺都是真實的,對同一個東西,你感覺冷就是冷的,我感覺不冷就是不冷的,無所謂真假是非之分,把個人的感覺作為真理的標準。普羅泰戈拉的著名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是這一思想的典型表述。

  素樸辯證法的思想因素 普羅泰戈拉發揮瞭恩培多克勒關於感性事物是對立性質的混合的思想,進一步提出每一個問題都有互相對立的方面。高爾吉亞通過對"不存在"的三個論證,駁斥瞭愛利亞學派否認非存在的形而上學觀點,揭示瞭思維與存在的差別,接觸到存在與非存在的聯系與轉化。

  約定論的社會歷史觀 他們認為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規范,既非自然有之,也非神意所造,是人類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人們為瞭避免在互相殘殺中歸於毀滅而約定俗成的產物。普羅泰戈拉提出,城邦起源於人的“自保的要求”,正義、美德應該屬於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隻有對人有好處時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希庇阿認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為產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強制性違背瞭人的自然天性。在特拉西馬庫看來,法律的公道是強者利益的體現。這些都反映瞭當時民主派要求沖破舊傳統、舊觀念的願望。

  對神的懷疑和否定 他們為瞭反對傳統思想和宗教神話的束縛,力圖貶低神的權威,否認神的傳統形象。普羅泰戈拉提出,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明語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並且從土裡取得養生之資的。普羅狄柯否認神的屬性是不朽的,在他看來,神不過是人為瞭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來的,人們因為看到太陽、月亮、河流對自己有好處,就把這些東西命名為神。克裡底亞認為,神對人的命運是不關心的。

  歷史地位 智者的思想瑕瑜互見。他們宣揚相對主義和懷疑論,認為事物和真假是非以個人的感覺為轉移,把個人的意欲、要求說成是產生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規范的決定力量,熱衷於語言、邏輯的表面說服力,這是智者思想中的糟粕,它勢必陷入認識上的主觀唯心主義。晚期智者對此加以發揮,醉心於玩弄概念和文字遊戲,成為詭辯傢。後來這些思想在歷史上又產生瞭消極影響,成為懷疑主義流派的思想來源,公元前4世紀中葉到前3世紀初的希臘哲學傢皮浪曾竭力誇大智者的相對主義觀點,走向瞭極端的懷疑主義。

  但是智者思想中也包含著在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積極內容。它宣告瞭以宇宙生成為研究對象的古希臘自然哲學的終結,開辟瞭由自然哲學向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哲學轉變的道路,從此不僅自然現象,而且社會人生問題也成瞭古希臘哲學的課題;它探索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肯定瞭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揭示瞭思維與存在的差異,這一切標志著哲學研究的深化;它沖破瞭傳統宗教神話的桎梏,否定瞭神對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風俗等人類社會生活現象的幹預,強調人在自然力面前和在社會生活中的創造作用,具有明顯的反神學意義;其約定論思想,是奴隸主民主派的理論基礎,它不僅啟迪瞭古代的伊壁鳩魯(見伊壁鳩魯和伊壁鳩魯學派)和盧克萊修,對近代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契約論理論也發生瞭深遠影響。

  智者思想的積極意義和進步作用,曾長期被否認。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對智者誇大個人感覺提出過正確的批評,但又拒絕肯定智者的貢獻。後來許多思想傢因襲這種偏見,斷言智者不是哲學傢,隻不過是一群詭辯傢和江湖騙子。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G.W.F.黑格爾首先沖破這種陳言陋見,重新把智者引進哲學史並肯定其積極方面。接著,英國歷史學傢格羅特(1794~1871)在其《希臘史》中論述瞭智者對希臘文化的啟蒙作用。從此,智者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受到瞭研究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