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妓

  中國佛教天臺宗的創始者。俗姓陳,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荊州華容(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人。18歲於湘州(今湖南省長沙市)果願寺從沙門寺緒出傢。23歲時往光州(今河南省光山縣)大蘇山從慧思禪師受業。30歲辭師慧思往金陵(今南京)),居九宮寺,創弘禪法。38歲時,入天臺山。48歲時,奉詔出金陵,在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和《仁王般若經》,太子深從受戒。陳後主貞明元年(587),於光宅寺講《法華經》,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瞭天臺宗教觀的基礎。陳亡,智妓留居廬山。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帝敕書於智妓。開皇十一年,智妓為晉王楊廣授菩薩戒,由此獲智者大師的稱號。後回故裡荊州於當陽縣玉泉山造玉泉寺,講《法華經玄義》及《摩訶止觀》。開皇十五年,從楊廣請再至揚州,撰《凈名經疏》,9月歸天臺山。開皇十七年卒,終年60歲。開皇十八年楊廣為紀念智妓,於天臺山創建天臺寺,大業元年(605)改名國清寺。《續高僧傳》卷十、《佛祖統記》卷六有智妓傳,灌頂《智者大師別傳》、柳顧言《天臺國清寺智者禪師碑文》以及《國清百錄》等對智妓生平事跡均有記載。

  智妓於陳隋兩朝深受帝王禮遇,陳宣帝、陳後主下敕文對智妓表示問候、請教,後主後請賜菩薩名,永陽王陳伯智從受菩薩戒。隋文帝平陳後,一方面對智妓宣揚佛法加以鼓勵,另一方面又告誡智妓不要因其與陳王朝深厚的關系而利用佛法來和隋王朝對抗。自此智妓與隋王朝密切合作,與楊廣交往很深,他曾對他的弟子說:“我與晉王,深有緣契。”在他臨終時口授的《遺書》中說:“命盡之後,若有神力,譬當影護王之士境,使願法流衍,以答王恩,以副本志。”

  智妓著作宏富,大部分系由其弟子灌頂據講演記錄整理而成,主要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此三書稱“天臺三大部”。智妓自撰《凈名經疏》、《小止觀》、《覺意三昧》、《法界次第章》、《法華三昧行》等;難以考訂為自著抑弟子記錄的現存有16種:如《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維摩經玄疏》、《仁王經疏》、《金剛經疏》、《四念處》、《觀心論》、《觀心食法》、《觀心誦經法》等。

  天臺宗立教,依《法華經》,智妓依此經立“五時八教”的判教理論。他在《法華玄義》中把佛教教義都看作是佛所說的法,並分為五個階段,名為“五時”,即華嚴時,佛初成道時所說;鹿苑時,佛說的小乘教義;方等時,廣泛地說各種法門、斥小乘贊大乘佛法;般若時,專說空義;法華涅槃時,會三乘歸一乘,立圓教,說真常,明佛性。所謂“八教”,即為“化法四教”,是說佛教的宗教理論;“化儀四教”,是說佛教的教化過程和方式。智妓的判教理論目的在於分判佛教各種教義地位之高下,把自己宗派的地位抬高到其他各派之上。

  在南北朝時,南朝佛教多偏重義學,北朝則特盛禪法,隋王朝滅陳後,南北統一。慧思原在北方,後到南方,已開定慧雙修的先聲。智妓繼承而發揮之,打破瞭南北各有偏重的局面。《摩訶止觀》,兼重“定”(“止”)和“慧”(“觀”)兩個方面,其學行是南北佛法之綜合。

  智妓提倡的佛教教義是建立在“真如緣起論”基礎上的一套唯心主義理論,主要思想為“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這些思想散見於“天臺三大部”中。

  智妓認為,宇宙千差萬殊,森羅萬象,是一念之偶動出現的三千諸種事物。他在《摩訶止觀》中闡述瞭一念三千的思想,認為一法界即有十界,又各有三種世間,故有三十種世間;一界有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就有三千種世間,由此而有三千世界。而此三千世界,紛然雜陳,乃在一念心中,也就是說三千世界是由一心的活動而發生的。所以《止觀輔行記》中說:“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所作。”

  相傳北齊慧文認為一切事物皆因緣所生,故為假有;虛妄不實,故為真空;空、假不可分離,非空非假,即是中道。於一心中同時觀悟此三者,稱“一心三觀”。智妓發揮瞭這一思想,主張空、假、中本來是一體圓融的,“中道”不離“空”、“假”,亦即“空”、“假”,故曰“三諦圓融”。由於三諦圓融的道理為三惑(無明惑、塵沙惑、見思惑)所覆蓋而不得顯現,因此,修此空觀、假觀、中道觀三觀,滅三惑,顯三諦,均具於一心之中,而顯此三諦圓融之理,心賴三觀,故曰“一心三觀”。此亦天臺宗由定生慧的根本宗義,故天臺宗智妓也未始離於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