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湛納希

  中國清末蒙古族文學傢、思想傢和哲學傢。卓索圖盟土默特右旗(今遼寧省北票縣)人。出身貴族,終身未仕。同治九年(1870),因傢族經營的紮蘭煤礦嚴重虧損,傢境迅速衰落。光緒十八年(1892),客逝錦州。尹湛納希精通蒙、漢、、藏、滿文,學問廣博,蒙漢民族古典文學與蒙古史造詣很深,主要著作有《大元盛世青史演義》、《一層樓》、《泣紅亭》等。

  在近代中國民主思潮的影響下,尹湛納希在繼承蒙古族傳統進步思想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思想成分,為其社會改良與民族振興主張提供哲學論證。他認為,儒教宣揚天不變道亦不變,以“崇有”論證明現實的合理性;佛教為瞭“將宇宙超度到空荒”,以“虛幻”論證明現實的不真實。在他看來,這是“出自私心而各執一端”。因為,“我們這個朝代、我們本身,現在雖都是有,但不可避免地要成為空;到將來,不能把滅亡瞭的朝代與人稱之為有,亦不能把現有的朝代與人稱之為空”。所以,“有則皆有;空則皆空;有空相銜,堅密無間”。隻能用“形”來證明有空。

  尹湛納希認為,作為“有”的現實界包括自然與社會,“有”並非幻化無定,萬物無不具有其理。“理”在自然界表現為“四時交替,循序不紊”;在社會表現為“以誠配天”、“承天啟運”。如果統治者驕奢淫逸,盡管是堂皇正統,也難免覆滅。

  尹湛納希通過不同民族興衰的對比,力圖探究蒙古族衰敗的原因。他批評地理環境決定論,提出:江南塞北,人心無別,隻是各地的人情、風俗有異而已。他批評民族優劣決定論,認為那種“北方胡人無百年之運”的觀點是錯誤的。他還提出,歷史興衰與宗教緊密相關,“遼亡於佛教,金滅於儒道”。蒙古族經濟凋蔽,文化落後,人口下降,是清朝在蒙古地區倡導佛教、不置科舉的結果。他批判宗教唯心主義的目的,是為瞭把蒙古族對社會解放的希望,從天上移到人間。他的“勿忘祖先”說的民族觀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但是,其中的民族民主主義思想,在當時起到瞭一定的啟蒙作用。

  尹湛納希在其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歌頌瞭下層男女青年的智慧和勇敢,贊揚他們的節操與品德;無情地暴露瞭封建官吏的腐朽生活。對封建壓迫下的貧苦農民、青年男女、知識分子,寄予深切的同情。因此提出“懲貪官,鏟污吏,節約用度,愛撫民眾”的改良主張。

  尹湛納希在大量吸收漢族文化的基礎上,提出瞭許多新的概念與范疇,豐富瞭蒙古族哲學思想,對反帝反封建起瞭啟蒙作用。由於社會的局限性,他未受到西方先進文化的影響。他的哲學思想屬於樸素唯物主義,但含有宿命論與因果報應的因素。有些研究者認為尹湛納希的哲學思想屬於唯心主義。

  尹湛納希的《大元盛世青史演義》在國際蒙古學領域中受到廣泛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