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複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傢,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和著作 嚴複初名傳初,又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幾道。生於清咸豐三年十二月十日日(1854.1.8),卒於中華民國十年九月二十七日(1921.10.27)。福建侯官(今閩侯)人。

  清同治五年(1866)入福州馬尾船廠附設的船政學堂(原名求是堂藝局),學習英文、數學、自然科學及航海術。清光緒三年(1877)作為清政府第一批留歐學生,被派往英國學習海軍。留學期間除應學科目外,還精心研讀西方哲學、社會政治學論著,並親自去英國法庭觀察聽獄。他與清政府駐英公使郭嵩燾議論富強之道和中西學術政教的異同,郭深以為然。光緒五年學成歸國,受聘回母校任教。翌年奉李鴻章之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會辦、總辦等職。

  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以後,他感於時事,在天津《直報》上連續發表瞭《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政論文章,積極介紹西學,批判中國傳統的封建主義舊學,抨擊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鼓吹變法維新。1897年與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在思想上贊同資產階級戊戌維新運動,但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日趨保守。此後曾任京師大學堂編譯局總辦、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學堂監督、京師大學堂總監等職。

  嚴復適應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需要,熱心傳播西方文化。辛亥革命以前,他翻譯瞭多種西方資產階級自然科學和社會政治學論著。其中著名的有:T.H.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J.S.密爾(又譯穆勒)的《群己權界論》(《論自由》)和《穆勒名學》、H.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甄克思的《社會通詮》、W.S.耶方斯的《名學淺說》等。通過這些譯著,傳播瞭西學,介紹進化論;鼓吹自由貿易論;闡發民權思想;宣傳科學方法論,在中國近代起瞭很大的進步作用。嚴復的其他著作,曾收編為《侯官嚴氏叢刻》、《嚴侯官先生全集》、《嚴幾道詩文鈔》等。

  哲學思想 嚴復對中國近代哲學的最大貢獻,是通過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闡發瞭進化論思想。嚴復的進化論,已經超越瞭C.R.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范疇,具有世界觀的意義。他有所取舍地介紹瞭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的進化學說,使之與中國固有的唯物主義傳統結合起來,形成瞭他的“天演哲學”。他認為進化是普遍的,宇宙間的天體是從星雲逐漸演化出來的。地球上種類繁多的生物,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它們一開始同出於一源,後來愈演化愈不同。生物體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過程,遵循著物競天擇的規律。他還認為,人類也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嚴復在宣傳達爾文、赫胥黎和斯賓塞進化論的同時,也受到斯賓塞機械論的影響。他在《天演論》的按語中說:“斯賓塞爾之天演界說曰:‘天演者,翕以聚質,辟以散力’。”他完全贊同斯賓塞這一觀點,認為宇宙萬物的進化根源於“質、力相推”的法則。用I.牛頓機械力學的原理解釋自然界進化的原因。

  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嚴復也主張進化論,他認為“世道必進,後勝於今”。他批評赫胥黎關於物競天擇的進化原則不適用於人類社會倫理關系的觀點。赫胥黎認為:社會倫理關系的建立,是靠人們的“感通之機”;人之所以能感通,在於他們有一種先天的善性“天良”。嚴復說:“人之由散入群,原為安利,其始正與禽獸下生等耳,初非由感通而立也。夫既以群為安利,則天演之事,將使能群者存,不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因此,“善相感通之德,乃天擇以後之事”,是進化的結果。他認為赫胥黎是“執其末以齊其本”,把事情弄顛倒瞭。嚴復還認為,人類社會是由各個個人組成的,社會歷史的進化是通過人的活動實現的。他十分重視荀子人力勝天的思想,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主張,反映瞭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嚴復認為,個人是群體的基礎,個人的智、德、力的狀況是社會國傢的根本,隻有民智、民德、民力三者提高瞭,社會國傢才能上進。從而把社會的進化與發揮個人群體的作用結合起來。他看到赫胥黎的《天演論》講“天人互爭”,註重人為的作用,旨在“救斯賓塞任天為治之末流”,因此把它翻譯過來,以激發中國人救亡圖存的精神。在他看來,隻要人們積極奮鬥,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與天爭勝”,國傢和民族可以轉弱為強,站立於世界之上。這一思想對於鼓舞中國人民參加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嚴復的社會歷史進化觀隻講和平漸變,反對革命突變,而且,他把自然科學的進化規律直接應用於社會歷史領域,是不科學的。

  嚴復很重視認識論和邏輯方法。為瞭在學術上“黜偽而崇真”,他大力提倡邏輯歸納法與演繹法。他說:“格物窮理之用,其塗不過二端,一是內籀,一曰外籀。”他通過翻譯《穆勒名學》和《名學淺說》,把這種邏輯方法介紹到中國。其中,對F.培根的經驗歸納法尤為重視,稱之為“實測內籀之學”。所謂“實測”,即從實際經驗出發,“驗之物物事事”。所謂“內籀”即歸納法,“觀化察變,見其會通,立為公例者也”。從實際經驗中間歸納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這是一種唯物主義思想。嚴復用這一思想尖銳地批判陸王學派主觀唯心主義的“心成之說”。他說:“不實驗於事物,而師心自用,抑篤信其古人之說者,可懼也夫!”

  然而,由於受密爾、赫胥黎等人的影響,嚴復過分強調感覺經驗,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超越感覺的范圍,隻有感覺才是可靠的,他說:“萬物本體,雖不可知,而可知者止於感覺”。又說,物的本體,“必不可知,吾所知者不逾意識”,“惟意可知,故惟意非幻”。在他的經驗論中又含有不可知論的成分。

  歷史評價 嚴復晚年在政治上趨於保守,即使在他思想最激進的時期也很少直接參與政治活動,他用半生的精力盡瘁於開民智的教育事業,為中國資產階級新式教育作出瞭貢獻。他的最大業績是翻譯西方著作,傳播西學。他宣傳的進化論哲學,為中國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普遍接受。這種思想和中國傳統的變易思想相結合,匯成近代中國新興資產階級強大的思想潮流,也成為資產階級哲學的主要特色。達爾文主義在歐洲基本上保持著自然科學形態,雖然也有進化哲學形態出現,但它的影響和作用卻遠遜於中國。嚴復的經驗論認識方法,在中國近代哲學領域獨樹一幟。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一些人為瞭發揮主觀的能動力量,往往推崇陸王,陷入瞭主觀唯心主義,惟獨嚴復舉起經驗論的旗幟對陸王心學予以深刻的批判。嚴復是把中國哲學建立在近代科學基礎之上的劃時代人物。從此,中國近代哲學才真正擺脫古代經學的形式。(見彩圖)

嚴復(1853~1921) 田禾繪

  

參考書目

 王遽常:《嚴幾道年譜》,商務印書館,上海,1936。

 王栻:《嚴復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