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末政論傢、思想傢、史學傢。字仲豫,潁川郡穎陰縣(今河南許昌)人。祖、父兩輩先後參加過反外戚、宦官的鬥爭,遭“黨錮之禍”。荀悅少年好學,喜著述。靈帝時因宦官當權,託病隱居。獻帝建安(196~220)初年,被辟召到曹操府,遷黃門侍郎,在獻帝宮中侍講,累遷秘書監、侍中。建安十四年卒。《後漢書》有傳。著有《申鑒》5卷,表述瞭他的政治、倫理、哲學思想。又奉獻帝之命,刪取《漢書》材料,仿《左傳》體例,撰成《漢紀》30卷,按年敘述西漢歷史,為史傢所重。二書今存,,其他單篇著作均散佚。

  荀悅認為仁與義是“道之本”,體現在政治上即是禮教與法治,故法與教是“政之大經”。主張漢代“以霸王道雜之”的傳統政治思想。針對漢末土地高度集中、階級矛盾激化的現實,荀悅抨擊“富人民田逾限”,提出瞭一種“耕而勿有”的理想,即土地隻許耕種而不許私有和買賣。強調“足寒傷心,民寒傷國”,主張“興農桑以養其生”,“先豐民財以定其志”;不應在法令規定的范圍以外私自增加賦役;“慎庶獄”,反對“峻刑害民”。這些都具有一定進步意義。在人性論上,荀悅發揮劉向“性不獨善,情不獨惡”的論點,提出瞭一種和董仲舒有所不同的性三品說,認為上品君子性善,下品小人性惡,中人則善惡混。“禮教”施於君子,“桎梏鞭撲”加於小人,對中人則“刑禮兼焉”。他對當時流行的宗教迷信如讖緯、神仙方術等都提出瞭懷疑,加以否定,認為卜筮無益,“德斯益,否斯損”。提出“生之謂性也,形神是也”,“凡言神者,莫近於氣,有氣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惡喜怒之情”,肉體、精神都根源於氣的觀點。他繼承瞭揚雄、桓譚等人的無神論思想,但理論上缺少新的建樹,對後世影響不大。他的性三品思想對唐代的韓愈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