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

  中國明代哲學傢,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人。生於洪武二十二年。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宣德三年(1428)任監察禦史差監湖廣銀場。正統元年(1436)為山東提學僉事,六年為大理寺正卿,因觸怒太監王振,放還為民。景泰二年年(1451)擢南京大理寺卿,天順元年(1457)轉禮部侍郎,翰林院學士。因石亨等人專權,辭官,居傢講學。卒於天順八年,謚文清。著作有《讀書錄》22卷,《薛文清集》24卷,收入《四庫全書》。

  薛瑄哲學以朱熹為宗,但對朱熹思想有所修正和發展。他否定瞭理在氣先,理在氣上的觀點,在《讀書錄》中,他提出“遍滿天下皆氣之充塞而理寓其中”,“理隻在氣中,決不可分先後”,“理氣無縫隙,故曰器亦道也,道亦器也”。總之,“不可脫去氣而言理”。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自然之脈絡條理,不離氣而獨立存在。他提出太極之理“隻在氣中,非氣之外懸空有太極”的觀點,不同意朱熹所謂太極之理先於陰陽而生陰陽。但他接受瞭朱熹氣有聚散、理無聚散的說法,認為“理如日光,氣如飛鳥,理乘氣機而動,如日光載鳥背而飛”,承認太極之理可以再造天地。

  薛瑄從他的理氣觀出發,批判瞭佛教以一身“擅造化之柄”的理論;批判瞭陸九淵隻主靜坐反對向外求知的主張,認為這種主張未有不流於禪者。他發展瞭朱熹的格物致知說,重視耳目感官的認識作用,認為“耳目口鼻專一事而心則無不通”,肯定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聯系,又認為後者高於前者。他的格物方法,雖以讀書為主,但也重視考察天地萬物。在知行問題上,主張二者“兼盡”,強調道德踐履的作用。他接受瞭“理具於心”和“性即理”的觀點,承認物我內外同是一理,同是一性,認為人隻要能知性、復性,就不會拘於形體之小、蔽於物欲之私,而與天地同其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