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的學派。韓非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在先秦,儒傢是百傢中較大的學派。秦朝“以法為教”,漢初崇尚黃老,儒傢一度消沉。西漢時,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此後,直至“五四”運動之前的2000多年間,儒傢思想一直統治中國學術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延續時間最久。

  儒傢的創立 儒傢之所以稱“儒”,據《漢書·藝文志》說:“儒傢者流,蓋出於司徒之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周禮·天官塚宰·大宰》也有說明:“四曰儒,以道得民。”東漢鄭玄註:“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唐代賈公彥疏:“諸侯師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與天子保氏同名,故號曰儒,掌養國子以道德,故雲‘以道得民’。”近代有的學者認為,“儒”的前身是古代專為貴族服務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會大動蕩時期,“儒”失去原來的地位,由於他們熟悉貴族的禮儀,便以“相禮”為謀生職業。按這種說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禮為業的知識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為業,《論語·子罕》記載他自己的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不過,他除通曉養生送死的禮儀外,還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精通禮、樂、射、禦、書、數六藝。34歲時,孟懿子、南宮敬叔來學禮,此後學生逐年增多。《史記·孔子世傢》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形成一個以孔子為核心的學派。後世稱為“儒傢”。

  儒傢思想的基本特點 儒傢內部,不論在政治觀點或哲學觀點方面,都是有差別和對立的。但2000多年來,作為一個學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最早把儒傢同其他學派區別開來並指出其思想特點的是漢代的《論六傢之要指》和《漢書·藝文志》。《論六傢之要指》說:“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傢不能易也”。《漢書·藝文志》說,儒傢者說,“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據此,儒傢有以下特點:①宗師孔子,視其言行如最高準則;②以《詩》、《書》、《樂》、《禮》、《易》、《春秋》為經典;③提倡仁義,以為行為準則;④維護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等倫常關系。

  戰國時儒傢的分化和發展 儒傢創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傾向於保守,但又有某種程度的改良傾向,他雖沒有擺脫傳統的天命思想,但卻註重人事,不輕信鬼神。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門弟子對孔子的理解也各執一端,孔子死後,形成瞭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以及樂正氏之儒。在戰國百傢爭鳴中,儒傢不僅同其他學派進行鬥爭,內部各派也相互爭論,其激烈程度不亞於儒傢與其他各傢之間的鬥爭。如“孫氏之儒”的荀子,視“子張之儒”為“賤儒”,說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

  戰國時的儒傢以孟子和荀子最為重要。孟子繼承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張,並發展為仁政學說。在哲學上,孟子繼承孔子的天命觀點,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賦予天以道德屬性。他註意人性問題,主張性善,並認為仁、義、禮、智根源於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過盡心,知性,達到知天,即達到“萬物皆備於我”的天人相通境界。在同其他學派的鬥爭中,孟子主要是“距楊墨”,認為“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荀子則繼承瞭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強調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他提出性惡說,強調對人的天性加工改造的重要性。荀子對道傢、墨傢、法傢、名傢各派以及儒傢內部各派都進行過批判。孟、荀是先秦兩派儒傢的代表,他們各自從唯心和唯物方面發展瞭孔子思想。

  在孟、荀之外,戰國還有一些儒傢學者,解釋《周易》,作成《易傳》。《易傳》認為,宇宙萬物處於永恒的生滅變易之中,變易的根據在於宇宙中陰陽、剛柔相摩相蕩。《易傳》的作者雖然沒有留下名字,但其理論思維水平很高。儒傢思想由於孟、荀、《易傳》作者和其他派別代表人物的發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

  秦漢時期儒傢的變化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接受法傢李斯的建議,焚詩書、坑術士。漢興,前幾代統治者都不好儒術,漢文帝“好刑名之言”,竇太後“好黃老之術”,景帝“不任儒者”。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儒傢在經過為時不長的消沉之後,又興盛起來。此後,中國思想領域發生瞭巨大變化,道傢、法傢、陰陽傢的思想逐漸與儒術融合。儒術成為以孔孟思想為主,融會其他學說的思想綜合體。儒,成為一般知識分子的通稱。

  漢代儒傢以讀經、說經、註經、爭論經書中的問題為主要任務。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經博士,後來五經博士又分為十四,於是經學大盛。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漢初經師以當時通行的隸書傳授生徒,故稱“今文經學”。西漢末劉歆增置以當時不通行的籀文書寫的《尚書》、《毛詩》、《周官》、《左氏春秋》,並為之說解,東漢衛宏、賈逵、馬融等又遞為增補,稱“古文經學”。古、今文經學不僅文字不同,治經的方法也不同,“今文經學”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古文經學”多詳章句訓詁。今文經學的代表是董仲舒。他出於政治上的要求,提倡天人感應說,認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而陰陽五行之變則是天的德刑賞罰,其哲學是儒傢天命觀和陰陽五行傢思想的結合。後來流於讖緯迷信(見讖緯之學)。漢代儒傢把儒傢倫理思想系統化為三綱五常,長期地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

  兩漢時期另外一些儒傢學者如揚雄、桓譚、王充、仲長統等,對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應說和讖緯迷信進行瞭批判。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傢的學術地位 兩漢經學流弊很多,形式煩瑣,內容駁雜,及至魏晉,便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學。對於玄學,一般看作是道傢思想的復興,但並不排除儒傢思想在玄學中的重要地位。玄學的發展借助於兩漢經學,王弼註《周易》,釋《論語》,何晏作《論語集解》等等,都是玄學傢們為經學玄學化所作的努力。儒傢的主要經典《周易》與《老子》、《莊子》被並稱為三玄。玄學討論的有無、本末問題,雖然來自老莊,但與《易傳》思想關系密切。特別是玄學傢關於名教與自然的爭論,雖然其說不一,但無論是王弼的名教出於自然,還是郭象的名教即自然,都肯定瞭儒傢提倡的名教,即使嵇康等人提出“越名教任自然”,也隻出於對當時統治者褻瀆名教的憤懣之情,與老莊否定名教旨趣迥異。玄學實是援道入儒。

  儒傢思想在魏晉玄學時期有重要發展,它一掃兩漢經學的煩瑣蕪雜,剔除瞭經學的天人感應說等神秘成分,使抽象思維水平大大提高瞭一步。

  唐朝中葉至北宋前期儒傢的復興 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由於統治者的提倡,佛教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一些知識分子以信奉和研討佛理為時尚,儒傢在思想界的地位受到沖擊。唐中葉韓愈以儒傢思想的承傳者自詡,提出瞭一個“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的所謂“道統”,同佛教的法統抗衡。他說:“釋老之害過於楊墨”,如果能使孔子之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柳宗元雖“自幼好佛”,認為浮國之言“不與孔子異道”,但他也“以興堯舜孔子之道”為務。北宋前期的范仲淹、歐陽修、胡瑗、孫復、石介等人繼續提倡儒傢思想,終於使儒學得到復興。復興儒傢的代表人物旨在恢復儒傢在思想界的權威地位,理論建樹不多,他們對儒傢思想發展作出的貢獻主要是確立瞭道統說;突出瞭《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在儒傢典籍中的地位;柳宗元、李翱等吸收佛教和道教的一些思想,開援佛老入儒的先河,啟迪瞭後來的理學。

  新儒學的興起與發展 儒傢的道統思想到北宋中期發展成為新儒學,也即理學。理學是儒傢發展的新階段,源於北宋的周敦頤、張載,經程顥、程頤的發展,完成於南宋的朱熹。理學以儒傢思想為主幹,批評佛老,把中國古典哲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峰。理學依其對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為三派:一派以氣為宇宙本體;一派以理為宇宙本體;一派以心為宇宙本體。這三派實質上就是唯物主義派、客觀唯心主義派和主觀唯心主義派。

  唯物主義學派以張載為代表。他提出“太虛即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堅持瞭氣一元論。但張載的人性論思想含有很大的唯心主義成分。客觀唯心主義學派以程頤與朱熹為代表。他們是理本論者,認為萬物生成有理有氣,理在氣先,理是根本。由於程朱學派的思想嚴密完整,有利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因此成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學。主觀唯心主義學派是陸王學派。陸九淵主心即理,王守仁主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陸王學派強調主觀意志對於客觀事物的反作用,曾產生過重要社會影響,在明中葉以後的一段時期達到鼎盛。

  對儒傢思想的批判 明代後期,中國出現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作為封建秩序維護者的儒傢思想變成瞭束縛人們思想的桎梏,因此受到明清之際一些思想傢的批判。對儒傢思想的批判,最初是在儒傢內部展開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傢陳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從不同角度對脫離實際、空談性命的腐儒進行瞭嚴厲批判。戴震不隻對儒傢傳統思想進行瞭一系列嚴厲抨擊,甚至直斥理學的倫理綱常,說它是以理殺人。

  儒傢的衰微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領袖們以原始基督教的平等思想為武器,反對儒傢思想。中國在列強面前割地賠款,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越發證明儒傢思想無用。於是士大夫中的一些先進人物,如嚴復、康有為等人,引進瞭西方的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即所謂新學。在同新學的鬥爭中,儒學思想顯得更加無力。接著在民主革命的高潮中,章太炎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把對儒傢思想的批判又推進瞭一步。最後,1919年的“五四”運動,對儒傢學說進行瞭比較徹底的批判,儒學作為獨尊的統治地位終於最後結束。

  儒傢的歷史地位 儒傢思想統治中國長達2000餘年之久。儒傢的創始人孔子被封建統治者尊為聖人,儒傢學派在漫長的歷史中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對陶冶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都作出過光輝的貢獻,但也因為長期被封建統治者利用,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儒傢思想逐步變成瞭封建統治階級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嚴重阻礙瞭中國社會的發展。(見彩圖)

刻有儒傢經典的石碑

孔子墓

孔廟大成殿(山東省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