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哲學傢。1923年6月3日生於奧地利茵斯佈魯克附近的納泰斯。1945年在茵斯佈魯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4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在茵斯佈魯克大學取得教授資格,先後在茵斯佈魯克大學和聯邦德國的基爾、波恩等大學講授哲學。1958年被任命為慕尼克大學教授。後任慕尼克大學統計學和科學論研究所所長,主持哲學、邏輯學和科學論講座。他還是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和奧地利科學院通訊院士。他的主要著作有:《當代哲學主流》(1952)、《形而上學、懷疑、、科學》(1954)、《真理問題和語義學觀念》(1957)、《歸納邏輯和概率》(與R.卡爾納普合著,1958)、《科學哲學的新道路》(1980)以及從1969年起陸續分卷出版的多卷本《科學論和分析哲學的問題與成果》。

  施泰格米勒以對現代英美分析哲學、邏輯學和科學論等方面的研究而著名。20世紀50年代,他重新在奧地利傳播維也納學派的哲學,為邏輯實證主義在聯邦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做瞭不少工作。他廣泛地研究瞭形而上學的本質以及形而上學與部門科學的關系等問題。他認為,當今存在一種哲學職能上的分化過程,每種哲學思潮都旨在謀求發展某種哲學職能,與此相伴隨的是不同流派的哲學傢之間的相互疏遠和越來越失去思想聯系,“哲學”變成瞭一個多義詞,這是當代哲學的一個不可逆轉的分化過程,因此隻能把哲學理解為一個由不同成分構成的領域。

  施泰格米勒受到在美國盛行的科學哲學的影響,並把科學哲學探討的一系列課題引進德國哲學界,提出瞭系統的分析的科學論。他強調邏輯分析,力圖用理論的非陳述觀(結構主義)把T.S.庫恩的歷史主義的科學觀形式化和精確化。在科學論領域裡,他把對科學進行邏輯分析的靜態研究與歷史分析的動態研究結合起來,開辟瞭對科學及其進步的動力學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