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傢的一種理想人格和道德典範。孔子認為,隻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才算是聖人。儒傢的後繼者把孔子和孟子稱為聖人。法傢的韓非認為聖人多重才智,有巢氏、燧人氏也是聖人。他更頌揚那些“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的改革傢,並把他們稱為“新聖”。道傢貶斥一般意義上的“聖人”,主張“絕聖棄智”,認為隻有那些無為、無事、無欲的得道之人才算“聖人”。

  對於如何成聖人,也有不同理解。有有的認為聖人是先天的,如孔子的學生子貢說,孔子是“固天縱之將聖”;有的認為聖人是後天努力的結果,荀子說,“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賢僅次於聖,是品德才能優秀的人物。先秦儒傢、墨傢、法傢等盡管對“賢”的理解不同,但都贊成“舉賢”、“尊賢”、“尚賢”,認為這是治國之要道。墨子、荀子和韓非更是主張打破原有的宗法等級制度,從庶人中選拔賢能。隻有道傢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