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論。它是一個發展變化的哲學範疇。人道思想是隨著人類進入文明時期萌發的,但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潮和理論,則是在15世紀以後逐漸形成的,最初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後來逐漸滲透到其他領域。

  “人道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來的,最早在古羅馬思想傢M.T.西塞羅那裏,是指一種能夠促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這是人人道主義最初的含義。在15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傢那裡,人道主義是指文藝復興的精神,即要求通過學習和發揚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這是新興資產階級提出的一種包含有深刻內容的追求和理想。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人道主義反對封建教會專制,要求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直到19世紀,人道主義始終是資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性的喪失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這種人道主義理論和思潮逐漸失去瞭其進步的歷史作用。在現代,西方的思想傢們雖然沒有放棄人道主義的旗幟,但由於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前途捉摸不定,特別是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嚴重問題,如精神危機等等,找不到出路,所以他們的人道主義理論,或多或少都具有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的色彩。

  真正批判繼承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從而吸取和發展其合理內容的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僅重視人的地位和價值,把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人類解放的目標,而且指出瞭為實現這一理想目標所需要的具體條件。社會主義國傢的學術界,對經過馬克思主義揚棄的人道主義,有不同的理解。蘇聯和東歐等國的許多思想傢,把這種人道主義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無產階級人道主義或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以區別於傳統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他們把這種人道主義看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可分離的部分、人道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哲學基礎之一。有些思想傢甚至把人道主義看作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核心,進而提出建立馬克思主義人本學的主張。在中國,對人道主義問題也有種種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是唯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所要堅持和發揚的是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革命人道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此外,也有人認為,既然有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也必然有無產階級人道主義,無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特點在於它從人的個性發展的角度探討社會發展的特征和規律性。因此,它作為一種理論和思潮,乃是馬克思主義學說整體的一部分。

  資產階級人道主義 西方資產階級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長期反封建鬥爭中鑄成的一種思想武器。這種人道主義繼承和發展瞭古希臘人道精神的精華,沖破瞭中世紀教會統治下以神為中心的思想束縛,主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並支配自然,認為追求快樂是人的天然權利和社會發展的動因。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根據這種理論,無情地批判瞭封建教會視肉欲和世俗生活為罪惡的禁欲主義,肯定瞭人擁有享受人間一切快樂的權利,從而使征服自然、尋求人生快樂、進行自由創造、爭取個性解放以及建立公正社會制度等等進步思想得到瞭廣泛傳播。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在當時所起的進步作用,使它成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教會專制的革命的思想武器。

  從歐洲文藝復興到18世紀啟蒙運動之前的人道主義者,大多是藝術傢、作傢、思想傢和科學傢,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F.佩脫拉克、E.佈龍納、L.瓦拉、米朗都拉、但丁·阿利吉耶裡、G.薄伽丘、達·芬奇、T.康帕內拉、B.米開朗琪羅、G.佈魯諾、G.伽利略;法國的多勒、羅波列什、F.拉伯雷、M.E.de蒙臺涅;德國的T.閔采爾、U.von胡滕、雷赫林;捷克斯洛伐克的胡斯卡、捷利弗斯基;波蘭的N.哥白尼、塞高斯;英國的保爾、T.莫爾、W.莎士比亞、F.培根、溫斯丹;西班牙的斐弗斯、M.de塞萬提斯·薩維德拉;荷蘭的D.愛拉斯謨,等等。他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裡提出或宣傳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傢的人道主義理論要求現實的一切都要合乎人的理性。這種理性的人道主義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內直接抨擊封建專制制度,並為即將勝利的資本主義制度描繪藍圖,從而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奏。在法國大革命勝利以後,作為法國第一部憲法序言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勝利的記錄。但是,資本主義制度並非人類理想的社會制度。早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之前,一些啟蒙思想傢就已發現人道主義本身的矛盾,諸如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個性自由發展與公共社會制度的矛盾等等,並試圖尋找解決方法。例如,C.A.愛爾維修提出為瞭維護公共利益必須正確理解個人利益,為瞭防止不義行為不允許攫取巨額財富等主張。G.E.萊辛也提出要對個性自由加以紀律約束。J.C.F.von席勒主張用美育節制人們的欲望。D.狄德羅則提出要使欲望服從理智,等等。但是,他們都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產生這些矛盾的根源,而他們所主張的人道主義恰恰是維護這種制度的,所以靠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本身不可能找到真正解決矛盾的出路。從理論實質上看,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在考察人時,完全脫離瞭社會關系,把人隻看作自然人,並以此為出發點論證人的追求和向往。這就使它陷入抽象的人性論,具有超階級、超時代的假相。然而,在這種抽象人性論中追求的自由和享樂權利及公正的社會制度等等並不抽象,它們以私有制為基礎,以個人主義為核心,鮮明地表明瞭資產階級的特性。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隻為資產階級自由發展其階級個性和追逐最大利潤鋪平瞭道路,對於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則是在打碎封建枷鎖之後,又被戴上瞭資本的枷鎖。革命勝利以前資產階級作為全民利益代表的偽裝被資本主義革命的現實撕破瞭。這一切表明瞭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虛偽性。但是,識破和克服一種理論思潮,往往比識破和克服一種物質的東西更為困難,特別是在新的理論思潮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無論是早期空想社會主義,還是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基本上都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作為其重要的理論基礎。這種以改變人性為出發點和歸宿的社會主義思想,最終隻能流於不切實際的空想。

  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相應出現瞭公開拋棄人道主義旗幟的理論。在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的法西斯主義集團所推行的種種滅絕人性的政策,集中反映瞭壟斷資產階級反人道的本質。血的事實一再表明,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在法西斯主義面前無能為力瞭。但是,在世界上有一大批正直的公眾,包括一些著名的學者、科學傢、藝術傢、作傢等等,仍然信奉傳統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並從這個原則出發抨擊資本主義世界種種反人道的罪惡,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人道主義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人道主義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西方哲學中的許多流派,如存在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人格主義、實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等等,往往自命要褒揚人的價值,捍衛人的尊嚴,提高人的地位,以現代眼光研究人的狀況、特點、前途和利益。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盡管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立場相忤,卻大都稱自己是人道主義者,至少是人道主義的擁護者。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人的本質、人格、人與科學技術以及實現人道的設想等等。

  人的本質、人性、人格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不具有固定不變的本質。J.-P.薩特認為,以往的哲學往往以人的某種屬性定義人的本質,而這些屬性本身卻晦暗不明;實際上,是存在提供瞭產生本質的可能性,存在先於本質。人首先存在著,而後才籌劃自身。初始的人是虛無,隻是在他向將來的成長中依自己的意志造成自身。他指出,人的本質實現於一系列自由選擇之中,人的本質就是自由的存在。

  新托馬斯主義者J.馬裡旦提倡以神為中心的人道主義,強調人性是神性的反映,人的本質是上帝本質的世俗化。在他看來,人性既是可變的,又是永恒的。這種可變性表現在人的進化和運動中,不變性表現在一切變化和運動都趨向上帝。他指出,人在其社會的和靈性的存在中不斷脫胎換骨,向唯一不變的人性前進。這種永恒的人性是仿照上帝的形象造成的、活生生的人的本性。

  人格主義的人性論以人格為核心,認為人的本質是由總體人格決定的。在他們看來,人是一個有感覺能力、有意識、能記憶、能思考、能行使意志力、有責任心和鑒賞力的復雜的活動整體,同時又是一種能根據真理、愛情、審美和宗教感受作有限的發展的自我意識的力量。

  實用主義者J.杜威認為人性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生理的基本需求,如食欲、情欲等,它們是不變的,這類本性實質上是本能;另一部分是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的需求形式,它們決定人們的可塑性。正是這些本性需求形式的變化決定瞭社會進步。因此,關於人性的科學應當主要關心怎樣最有效地改變人性。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傢們看來,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已對人的本質問題作瞭決定性的闡發。H.馬爾庫塞認為,人的本質是歷史和自我意識的產物,它是一個在歷史中形成,又靠自我意識實現的過程,是由潛在性向現實性的轉化。因此,人的本質的概念是實踐的倫理學和哲學的根據。E.弗羅姆(1900~1980)指出,人的本質是可以闡明的,但它不可能用歷史上一切時代的人的特征加以說明。他認為人的本質在於人的存在所固有的矛盾,這種矛盾促使人行動,以便解決它。因此,對“人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隻能在作出各種選擇的人的存在條件中尋找。

  人與科學技術 重視人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關系,是現代西方哲學中人道主義的重要特點之一。存在主義哲學把人放在現代技術的背景下考察。M.海德格爾對“在”的追問實質上是要探明現代技術條件下人的狀況。他以為現代社會的特點是,發達的技術吞噬瞭人,功利的考慮排擠瞭思,人成為既無歷史又無傢的漂泊者,自然成為貫徹人的意圖的材料,就連人本身也成為用於高級目的的材料。他斷言,現代科學與集權國傢在本質上都是技術所導致的必然結果。K.雅斯貝爾斯認為,今天的人已喪失瞭自身,一切都在逐漸變成機器的功能;技術成為現代的主導因素,它摧毀瞭幾千年的精神狀態和歷史傳統。因此,為瞭拯救人道主義必須清醒地對待科學技術。

  杜威對技術和人的關系的看法較為樂觀。他認為,科學方法有效地決定著大眾生活的具體狀態,可以作為服務於人類的工具,但它尚未用來服務於道德和人道。他反對根據人和自然的區分而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對立起來,認為這種對立的結果將把人當成控制自然的主宰。同時,他也不贊成人文主義者攻擊科學技術的應用,認為這樣的結果隻會限制人受教育和發展的機會。

  馬裡旦斷言,以神為中心的人道主義的首要任務是使科學和智慧協調起來。他指出,原子時代的人已不再相信科學技術能憑自身保證人類的進步和幸福。因此,必須使科學技術受理性支配。他認為,科學不過問目的,它僅是手段,目的的標準是智慧。隻要科學不能和智慧相協調,不服從於道德意志,世界的和平和自由就沒有保障。因此,要使科學造福人類,迫切需要恢復智慧,使倫理學、哲學、宗教的真理同文化重新結合起來。

  馬爾庫塞把解放自然當作解放人的必要條件。他認為,人與自然的對立造成瞭“畸形社會”,現代技術與自然的關系是野蠻的,它以占有、掠奪、控制自然為目的。結果造成商品化的自然,使污染的自然從生態學和存在兩方面縮小瞭人的生存環境,並使原為自然一部分的人成瞭被控制的客體,人從而也喪失瞭自身的主體性。J.哈貝馬斯斷言,現代科學技術已作為潛在的意識形態滲透到群眾意識中,人不再依照文化模式理解社會生活,而代之以科學模式。這是自我物化的過程。他進而指出,技術決定一切的觀點把生產的人化作客體,人作為人的產品把自身納入機器設備中去,從而使人在這種意識形態中完全喪失瞭主體性。

  實現人道的設想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有不少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提出瞭各自的拯救人類的設想。薩特把超越性和主觀性視作實現人道的手段。在他看來,人要成為人,需要超出自身,尋求人生的更高目的。超越的方向總是指向未來,而“投向未來”的選擇是由個體的主觀決定的,人道也隻能實現於一系列的自由選擇之中。在雅斯貝爾斯看來,超越的目的是上帝,通向真正人的存在之路就是天啟宗教和哲學,恢復人的本性要依靠愛的力量、理性的敞開性和同超越的存在交流的願望。

  馬裡旦試圖以神道作為實現人道的手段,並用靈性的東西和宗教信仰鼓動人們創造人道化的社會環境。他指出,基督教的人生哲學指導著基督徒的社會。這是一個享有人的權利和人的尊嚴的社會,在此社會中,不同種族、不同文化傳統的人同心協力,以完成人世間的人造事業。

  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傢們大都把愛當作實現人道的杠桿。弗羅姆認為,人的苦難是由於缺乏愛引起的。缺少愛雖不能引起生理意義上的死亡,但卻是促使人走向墳墓的根源。然而,生命的意志深深紮根在人身上,作為生物的本能,它表現在肉體和精神中。這是對生命的渴望,也是愛的基礎。馬爾庫塞設想在一種無抑制的文明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充分愛欲化,人的自由和幸福能在此獲得充分的實現。施密特認為,借助愛就能實現人道化。因為,愛是幸福的狀態,而獲得這種狀態又依賴於對某人或某物的愛。而且,愛改善人的狀況,提供人生的意義,使人充分發展。

  蘇聯和東歐哲學中的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問題是現代蘇聯和東歐哲學中討論得較多的問題之一。蘇聯和東歐國傢的哲學傢認為,這個問題屬於現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問題。他們試圖適應現代世界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框架內,對人道主義作出評價。

  人道主義的含義 蘇聯和東歐國傢的哲學傢對人道主義概念作瞭狹義和廣義的區分,認為狹義的人道主義指15世紀前後文藝復興時期一種與研究哲學、倫理學、藝術和語文中古代文獻相聯系的世俗思潮和文化教育運動,其目標是按照古代的典范,創立一種擺脫教會權威的、建立在知識和理性基礎上的對世界和對人的看法。它以個性自由發展的思想對抗封建時代的教會獨裁,以塵世的需要和情欲的論點對抗中世紀禁欲主義的道德觀。它從一開始就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廣義的人道主義指社會思想中一種進步的觀點或潮流,其主要內容包括:①提倡人的尊嚴,確認人是最高的價值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②重視人的現世幸福,確認滿足和發展人具有的實在的塵世需要和才能;③相信人的可教化性和發展能力,要求實現個性的自由和全面發展;④追求人類的完善,要求建立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真正人的關系。蘇聯和東歐國傢的哲學傢一般把人道主義發展史劃分三個階段,即古代人道主義、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 在蘇聯和東歐國傢的哲學文獻中,“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革命的人道主義”、“無產階級的人道主義”這些術語往往交替使用,一般不作嚴格區分。蘇聯和東歐國傢的哲學傢認為,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一個不可分離的方面,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的新的最高形式,是人道主義發展的高級階段。他們認為,人道主義新觀念的形成是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相聯系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瞭科學,同時也就使人道主義從抽象的轉變為具體的、現實的。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既是把人看作最高價值和目的本身的一種世界觀,也是實現這種世界觀的一種具體社會過程。它的中心問題是怎樣通過對社會的革命改造保證人道主義原則的實現。它從分析人與人之間現實的社會關系出發,揭示瞭存在的非人道狀況的根源和改變這種狀況的現實途徑,把人道主義與消滅私有制的階級鬥爭聯系起來。因此,具有科學性、黨性和階級性、現實性和戰鬥性等重要特點,是科學的革命的現實的人道主義。

  在蘇聯和東歐各國的哲學傢中,對於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問題尚有不同看法。南斯拉夫“實踐派”和其他的一些哲學傢主張建立哲學人類學,並把它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門基本學科;其他一些哲學傢則指責說這是復活抽象人本主義的企圖。

  科學、技術和人道主義 在科學技術革命條件下,科學、技術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問題引起瞭蘇聯和東歐國傢哲學傢的極大關註,他們把科學技術與人道主義的有機結合看作是關系到人類前途的最迫切問題之一。一般來說,蘇聯和東歐國傢的哲學傢都強調科學技術與人道主義的統一,反對西方流行的二者擇一的觀點。他們認為,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表現,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實現社會和人的人道化提供瞭必要的物質基礎,科學技術革命對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同樣要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加以克服。與此同時,應當用科學技術革命與社會過程不可分割的觀點評價科學技術革命本身,技術究竟導致人道化還是非人道化,歸根結柢取決於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無非就是使用技術的社會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技術的人道主義本質與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聯系起來,確認隻有共產主義的社會關系才能充分發掘技術的全部潛力,並把技術使用在實現真正的人類目標上面。他們認為,在科學技術革命中,最重要的人道主義任務在於,正確預見人們活動的社會後果、經濟後果和生態學後果,掌握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並且從社會方面進行監督和管理。

  倫理學和人道主義 蘇聯和東歐國傢的哲學傢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看作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哲學基礎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認為,人道主義與道德有機地聯系著,人道主義的主要觀點中包括:尊重人的價值和權利使之成為普遍道德規范;道德體系的人道性質是其歷史進步性的最重要標準之一;無產階級道德繼承瞭歷史上人道主義傳統的一切成就,其中包括人類一切普遍的道德要求;目的的道德價值與手段的道德價值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應當對兩者采用同樣的符合人道主義原則的道德標準;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的觀念是科學觀念與價值觀念的統一,它為道德理想和道德規范的制定提供瞭理論依據。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中國理論界在關於人道主義的討論中,形成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即把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定義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是在倫理道德領域中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準則之一。它要求社會對個人以及人們相互之間的關心和同情,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建立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之上,同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相適應,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歷史觀為理論基礎。它是對以往歷史上的人道主義和人道精神的批判、繼承和發展。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傢尊重知識和才能,崇尚發揮個人才幹,要求自由地全面地發展人的個性的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人道主義者維護個人尊嚴,強調個人在社會和自然界中地位和作用的思想;空想社會主義者關於解放全人類的理想,等等,對於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來說,都是可以而且應當批判繼承的有價值的思想資料。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革命人道主義”的繼續和發展。“革命人道主義”是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革命鬥爭相聯系的人道主義。一般地說,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都在倫理道德方面發揚瞭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真誠的、具體的、現實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確立,使個人和社會的基本利益歸於一致。這樣,社會就應該和能夠真正做到尊重每個勞動者及其勞動和勞動成果,就應該和能夠真正把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作為社會生產的目的,就應該和能夠為勞動者發揮和發展才能逐步創造必要的社會條件。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之間,就應該和能夠真正建立起團結、互助、友愛的關系,排除以往私有制社會那種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的關系。因此,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就應該和能夠在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廣大范圍內形成社會主義的道德關系,應該和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這種人道主義,從倫理方面體現出社會主義國傢和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權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關心,體現出絕大多數人對共同利益的關心以及人民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心。但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不是自發實現的。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需要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舊的道德觀念的破除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同時改變人們之間缺乏關心、同情、尊重的冷漠現象,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關系,也需要同種種違反人道原則的現象作長期的、自覺的鬥爭。這就需要大力加強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包括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倫理道德準則在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不同於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它也不能代替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無產階級的、革命同志式的關系,也不單純是人道關系。從根本上說,人與人之間的人道關系,也隻有在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中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是受社會發展規律制約的,全部社會生活包括若幹層次和諸多側面,道德關系和道德生活隻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因此,人道主義代替不瞭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客觀經濟規律、階級鬥爭規律、科學和文化發展規律,它不是支配全部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如果把社會發展的全部目標歸結為“使社會人道化”,就是把僅僅在社會生活的一個特定的、非基礎性的領域,即在道德領域起作用的一項原則抬高為普遍準則,其結果隻能導致歷史唯心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後者從抽象的人出發,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訴諸人性,乞求剝削者和壓迫者的憐憫和慈悲,反對階級鬥爭和革命暴力,它充其量隻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提出抗議,或者在不觸動資本主義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尋找某種暫時的滿足和安慰。所以,它在最積極的意義上,也隻能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根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以唯物地揭示社會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為基礎,以推翻一切剝削制度為前提,以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專政為實現條件,堅持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統一的集體主義,這就使它成為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的現實的人道主義。

  

參考書目

 馬克思著,劉丕坤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

 胡喬木:《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

 J.佈克哈特著,何新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