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傢L.費爾巴哈的哲學學說。意即人的哲學或關於人的學說。人本學(德文anthropo-logie)原是研究人類起源和人種的科學,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態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歷史的橋樑。在I.康得哲學、特別是G.W.F.黑格爾哲學中,它的含義開始有所變化,費爾巴哈則賦予它以新的內容。

  費爾巴哈第一次把人的哲學稱為新哲學。他從人的自然屬性角度規定人是有感覺能思維的感性實體,人的本質在於人的類,即理性、意志、心。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因而新哲學同樣包含瞭自然學。但他又認為,自然隻是在時間上是第一性的實體,而在地位上並不是第一性的;人在時間上是第二性的感性實體,在地位上則是第一性的;人的第一個對象就是人,隻有人才有對自然的認識;人是新哲學的最高最普遍的對象,是新哲學的根本原則;人也是歷史的、國傢的、宗教的和藝術的本質。這樣,作為人的哲學的人本學也就是新哲學或未來哲學。

  在思維和存在關系的問題上,人本學認為人是這兩者統一的主體和基礎。思維活動是隱秘的非感性的活動,是不能用力學、生理學規律解釋的活動,因此主張人是機器的唯物主義並不是真理。但思維活動畢竟是大腦這個物質性的思維器官的活動,沒有肉體的活動,沒有大腦的活動,也就沒有思維活動。人必須先吃飯而後思維,而不是先思維後吃飯。存在先於思維,物質先於精神。思維的內容是現實存在的反映。由此表明人本學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是唯物的,但也是形而上學的。它脫離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展考察人,其歷史觀仍舊是唯心史觀。

  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為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所繼承。19世紀40年代德國的“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發揮瞭這一學說的消極因素。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德國哲學人本學以及當代以存在主義為主要代表的哲學人本學,則根本拋棄瞭古典人本學的唯物主義,成為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