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生活中靠人們所公認的威望和影響而形成的支配力量。權威依其體現者的不同,分為人物的權威、著作的權威、言論的權威、政黨和團體的權威等;依表現權威的社會生活領域和影響的範圍不同,分為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理論的、道德的、宗教的、科學的權威等。

  權威和權力都以服從為前提,兩者有聯繫又有區別。權力是一種強制力量。權威是通過令人信服的威信、影響、聲譽發生作用。在許多場合,權威和權力結合在一起,相互為用、相互增強。

  權威產生於人們組織起來進行聯合活動的客觀需要,它是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條件。馬克思說:“許多個人進行協作的勞動,過程的聯系和統一都必然要表現在一個指揮的意志上,表現在各種與局部勞動無關而與工場全部活動有關的職能上,就象一個樂隊要有一個指揮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1頁)。這個“指揮的意志”就是權威。沒有權威,任何一個社會要保證生產連續不間斷地進行,社會秩序正常運轉,都是不可能的。隨著生產過程日益社會化,人們交往活動日益擴大,權威愈益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權威的表現形式和作用范圍是歷史地變化著的。在人類的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集體勞動和共同生活,形成最早的氏族酋長的權威。這種權威並不具有國傢權力的性質。在階級社會裡,統治階級代表人物的權威主要靠國傢權力來維系。這種權威在歷史上作用的性質,取決於他們所代表的階級的歷史地位。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權威是進步的權威,對社會歷史發展起阻礙作用的權威是反動的權威。被剝削、被統治階級為瞭自身的解放,集中本階級的意志形成瞭革命的權威。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形成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權威。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主要靠其正確領導所形成的威信即權威,把整個階級和廣大人民團結成為統一的戰鬥力量,去摧毀舊世界,建設新社會。在消滅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社會主義社會裡,權威日益體現在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對社會生活的管理和發展社會生產的組織領導中。社會主義社會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紀律和行動,是最需要權威和最能形成權威的社會。

  無政府主義和反權威主義者宣揚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一切權威。他們認為權威和自治是絕對對立的,把權威說成是絕對壞的東西,隻要自治而反對權威。絕對權威論者把權威絕對化,超越時代和歷史條件提倡對權威的盲目服從和偶像崇拜。這兩種傾向都是錯誤的。

  

參考書目

 恩格斯:《論權威》,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致泰·庫諾(1872年1月24日)》,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