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

  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傢之一。又譯作“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或“鳩摩耆婆”,略稱“羅什”,或稱“什”,意譯“童壽”。據《出三藏記集》卷十四、《高僧傳》卷二等載,父鳩摩羅炎,在印度棄相位出傢,東渡蔥嶺,遠投龜茲(今中國新新疆庫車一帶),被逼和龜茲王妹耆婆結婚,生鳩摩羅什。羅什7歲隨母出傢,初學小乘佛教毗曇學。9歲隨母到罽賓(今克什米爾一帶),學習《阿含》等經,12歲和母親返回龜茲,途中在沙勤停留1年,遇莎東國王子、大乘名僧須利即蘇摩,聆聽《阿耨達經》,悟世界事物空無自相,從此改學大乘方等諸經,受誦《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等。回龜茲後20多年間,廣習大乘經論,學識淵博,講經說法,聲譽很高。

  當時從龜茲遊學歸來的內地僧人,常稱贊鳩摩羅什在西域聲譽之高。道安得知後,力勸苻堅迎他來長安。建元十八年(382),苻堅遣呂光等出兵西域,後攻陷龜茲,得羅什。時因苻氏已滅,呂光割據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自立為涼王,羅什相隨留在涼州。弘始三年(401) 後秦主姚興遣將攻涼州,羅什被迎入關。

  姚興對鳩摩羅什以國師之禮相待,甚加優遇。弘始四年應姚興之請,住長安逍遙園,開始主持譯經,僧肇等800餘人,受命助譯。至弘始十一年中,譯出《坐禪三昧經》、《阿彌陀經》、《大品般若經》、《法華》、《維摩》、《金剛經》、《大智摩論》、《百論》、《中論》、《十二門論》、《十誦律》(大部分)和《成實論》等。譯經總數說法不一,據《出三藏記集》為35部294卷,《開元釋教錄》則為74部384卷,現存為39部,33卷。佛經傳入後,譯文水平不高,鳩摩羅什的翻譯,在內容的準確性和文體、技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後人將羅什的翻譯稱為“新譯”,以前的翻譯統稱“舊譯”,開辟瞭中國經史上的新紀元。

  鳩摩羅什譯出的經論,極大地推動瞭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他們譯的“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立宗的依據,鳩摩羅什被稱為三論宗的始祖,《成實論》流行江南,開創成實宗;《阿彌陀經》為凈土宗所依的主要經典之一;《法華經》研究漸盛,開天臺宗的端緒;《金剛經》啟發慧能禪宗。“三論”對天臺宗、華嚴宗和禪宗也有重要的影響。

  鳩摩羅什在長安專力翻譯,著述不多。相傳為姚興作《實相論》2卷,已佚。現僅存後人集他答慧遠問大乘深義十八科3卷,題為《大乘大義章》,答姚興《通三世論》書1篇以及在今本僧肇《維摩詰經註》中保存的思想資料等。從上述資料看,他主要是闡述《大品般若經》和《大智度論》的觀點。聯系他的譯籍,看出他主要是信奉和宣傳根據般若經類而建立的龍樹一系的大乘空宗學說,主張“假有性空”,不著有、無二邊的“中觀”。印度大乘佛教有中觀和瑜伽二系,鳩摩羅什信奉和提倡中觀法門,這是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最深的印度佛教思想。當時般若學派別很多,各持一說,鳩摩羅什從佛學源流上廓清瞭對般若學各宗的異解,從而推動瞭般若學的進一步發展。

  鳩摩羅什在主持譯經過程中,經常隨即敷講,助譯的僧人成為聽受義理的弟子。史載,他在關中時,法集極盛,四方義學沙門多達3000人,其間有傳記可考的著名人物不下30餘人。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道恒、曇影、慧觀、慧嚴稱為“什門八俊”,生、肇、融、叡(一作慧觀)稱為“關中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