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華嚴宗五祖宗密調和禪宗與其他佛教宗派的學說。

  中唐時代,佛教學者稱天臺宗、法相唯識宗和華嚴宗等為“教傢”、“教宗”,稱荷澤宗、牛頭宗、洪州宗等為“禪傢”、“禪宗”。各宗派自立門戶,宗與教、禪與教互相責難和批判,形成宗教之爭、禪教之爭。所謂“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頓宗,禪講相逢,胡越之隔”。兼祧禪宗和華嚴宗兩個宗派傳人的宗密,面對諸宗互相毀諦,頗為慨歎,說:“吾丁此時,不可以默矣!”他認為諸宗始祖,共為釋迦牟尼。。經是佛語,禪是佛意。禪宗和其他宗派在基本思想方面,並無根本分歧,所不同者,隻在傳教方法之類,所以不必互相攻訐,而要互為闡發,相輔相成,和會為一。他為此編纂《禪源諸詮集》,並作《都序》,發揮會合宗教的思想,調和禪教紛爭。

  宗密的序文將“禪”分為三宗,“教”分為三教,分別以息妄修心宗和密意依性說相教相配,以泯絕無寄宗和密意破相顯性教相對,以直顯心性宗和顯示真心即性教相合,並把直顯心性宗(荷澤宗)和顯示真心即性教(華嚴宗)置於最高階段。這是用心性本覺的論點來統一禪教的說法。

  宗密會合宗教的思想,一代而絕。至唐末五代延壽繼承宗密的思想,重又倡導教禪一致,表現瞭中國佛教後期思想的基本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