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哲學傢。字東發,江西慈溪(今屬浙江)人,學者稱於越先生。寶祐四年(1256)進士,曾任史館檢閱,與修國史。因論當時弊政,降三序。後任州府官。南宋滅亡後,於至元十三年餓死於寶幢山中,門人私諡文潔。黃震繼承並發展瞭朱熹學說,是朱熹後學中有獨到見解的思想傢。主要著作有《黃氏日鈔》97卷,對經史百傢進行廣泛評論,具有唯物主義傾向。

  黃震揭露瞭南宋政治的腐敗和官吏的“推剝”,對中原淪喪而不能收復極為痛心。其哲學思想,以主張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義理為特征。他批判“心即天”和道器為二物的觀點,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人心之靈,可以認識客觀世界,但不能以心為天。他反對用心於內的心學方法,主張“格物窮理”之學。他批判理學傢所謂“人心道心”、“即心是道”以及所謂三聖“傳心”之說,認為心隻是靈明,它不能傳,也不須傳。至於傳道,既不是“單傳心印”之“傳”,也不是虛托孤立之“道”。他批評理學傢專言性與天道,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他提出“道不離器”,物各有理的觀點,認為道既不超出天地之外,也不超出人事之外,它就是“日用常行之理”,不能離開桑麻谷粟相養之實道。但他還沒有完全擺脫“古今不變”的思想及“理具於心”的觀點。

  黃震反對當時的空談浮論,提倡踐履躬行,尤反對“在朱文公腳下添註腳”,認為義理之學,正為躬行而設,其根本目的是達之天下國傢之用。但在知行問題上,他仍主張知先行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