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

  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傢,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

  生平和著述 伏爾泰原名F.M.阿魯埃,1694年11月21日生於巴黎一個富裕裕的資產階級傢庭。伏爾泰在求學時期受到自由主義思潮、特別是P.貝勒反對宗教狂熱著作的影響,中學畢業後致力於文學創作,發表揭露宮廷腐敗和教會專橫的諷刺詩,於1717年和1725年兩次被投入巴士底獄,並從1726年起被迫流亡英國。在英國,伏爾泰努力學習英國資產階級的先進思想,成為I.牛頓和J.洛克的信徒。

  伏爾泰於1729年回到法國,積極開展啟蒙宣傳活動。他在1730~1732年,連續發表瞭悲劇《佈魯杜斯》、歷史著作《查理十二史》,對宗教偏執和封建專制主義作瞭尖銳的揭露和抨擊。1734年伏爾泰發表瞭《哲學通信》,全面論述瞭他的哲學和政治思想。這一重要著作出版後,立即遭到查禁,伏爾泰被迫逃亡到洛蘭省邊境的西雷城堡。在這裡,伏爾泰住瞭15年,完成瞭大量著述。主要哲學專著有:《形而上學論》、《牛頓哲學原理》等。1750年,伏爾泰應弗裡德裡希二世之邀,懷著勸說這位普魯士王推行開明政治的幻想來到柏林,在德國逗留瞭四、五年。這期間他出版瞭重要史學專著《路易十四朝紀事》,系統地論述瞭他關於實行開明君主制度的政治主張。但是,當伏爾泰終於認識到自己被這位偽善的專制君主欺騙和利用以後,便於1755年不辭而別,到法國和瑞士邊境一個偏僻地方凡爾那購置地產定居下來。

  從此,伏爾泰開始瞭反封建戰鬥生活的新階段。他加強瞭與國內外著名學者的聯系,熱情支持百科全書派的D.狄德羅等新一代啟蒙學者,利用各種鬥爭形式抨擊宗教狂熱和封建王朝的罪行,推動瞭為民主自由而進行的鬥爭。這一時期他除繼續創作一系列戲劇作品外,還完成瞭歷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議會史》;哲理詩《裡斯本的災難》、哲理小說《老實人》、《天真漢》等。

  隨著啟蒙運動的深入發展,伏爾泰的聲望愈來愈高。1778年初,84歲高齡的伏爾泰重返巴黎,受到人民群眾盛大歡迎,最終確立瞭他在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的崇高地位。同年5月30日逝世。

  哲學思想與對教會的批判 伏爾泰所堅持的哲學觀點,是自然神論形態的唯物主義。這種哲學的基本內容,是從洛克那裡接受的經驗論,承認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承認外物作用於感官所產生的經驗是認識的來源。伏爾泰雖然對於洛克的學說沒有多少推進,但是,他在克服洛克“內省經驗”的唯物主義不徹底性的同時,卻發揮瞭這個學說的戰鬥性。一方面,他批判瞭G.W.萊佈尼茨為宗教神學張目的“前定和諧”論和R.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又反對G.巴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觀唯心論。另一方面,他從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否定瞭宗教神學關於靈魂不滅並可脫離肉體而存在的教義。他在接受牛頓關於自然界都受引力定律統一支配時,沒有陷入宿命論,反而批評宿命論和絕對機械決定論,從而為政治上爭取個人自由確立瞭理論根據。根據這種哲學觀點,伏爾泰無情地揭露和抨擊瞭教會的黑暗和反動。

  伏爾泰認為宗教迷誤和教會統治是人類理性的主要敵人,一切社會罪惡都源於教會散佈的蒙昧主義,是它造成瞭社會上普遍的愚昧和宗教狂熱。雖然他沒有真正弄清宗教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和階級根源,隻是比較膚淺地把宗教產生的原因歸結為人們的無知和僧侶的欺騙,但是他從人類理性和歷史事實兩個方面對宗教教義的荒誕不經和教權主義罪惡的揭露和批判還是相當深刻的。他指出,基督耶穌不過是一個凡人,《聖經》不過是一些荒誕透頂的神話故事,而一部教會史就是充滿迫害、搶劫、謀殺的罪惡史。因而,他針對教會提出瞭著名的戰鬥口號:“打倒醜類”,在團結反宗教力量方面起瞭重要作用。

  在伏爾泰的主要活動時期,封建勢力很強大,法國資產階級處於相對劣勢,這決定瞭他的思想的時代局限性。在哲學上,他始終沒有擺脫神,還沒有達到公開的唯物論和無神論;在歷史觀方面,他宣傳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以救世主自居,蔑視群眾,沒有擺脫歷史唯心論;在政治方面,他在揭露封建專制制度時,對共和思想持曖昧態度,長期幻想依靠開明君主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