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

  中國北宋哲學傢,理學奠基者。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河南洛陽人。嘉祐年間舉進士後,任鄠縣及上元縣主簿、晉城令,有治績,官至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裏行。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後因反對新法,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與先後被貶至洛陽陽的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相互聯系,繼續反對新法。哲宗即位,司馬光執政,薦程顥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純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

  程顥早年受父程珦之命,與弟程頤從周敦頤問學,由此立志於孔孟之道,又泛覽諸傢,出入於老釋,然後“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謂孟子沒而聖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為己任”。在洛陽與邵雍、張載亦往來論學。由於他和程頤長期在洛陽講學,故他們的學說亦被稱為“洛學”。

  程顥的哲學專門著作不多,主要哲學代表作有他的學生呂大臨所記關於“識仁”的一段語錄。後人稱《識仁篇》;他與張載討論“定性”問題的《答橫渠先生書》,後人稱《定性書》。他的哲學思想多散見於語錄、詩文中。明末徐必達將他與程頤的著作匯編為《二程全書》。近年中華書局編為《二程集》出版。

  程顥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題。他說:“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傢體貼出來”。“天理”是他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他把“理”作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內容來說,程顥形容它是“生”,謂世界生生不已,充滿生意,提出“天隻是以生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認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於是稱天道為仁。這就把本來是倫理學上的概念仁抬高為宇宙的本體。

  按程顥的說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過陰陽二氣的缊化生,產生天地萬物,人隻不過是得天地中正之氣。故“人與天地一物也”。因此對於人來說,要學道,首先要認識天地萬物本來就與我一體的這個道理。人能明白這個道理,達到這種精神境界,即為“仁者”。故說“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程顥還提出,自己的心本來沒有內外之分,人的心要象天地一樣,普照萬物;象聖人一樣,情順萬事,無有內外。人們如果知物我本為一體,物即我,我即物,與物無對,忘其內外,就自然不存在心為外物所動的問題。誠能如此,其心就澄然無事。無事則定,定則明,至此就“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就可以進入聖域。程顥所謂“定性”,實即“定心”,這是他求得理想人格的道德修養方法。所以他並不重視觀察外物,認為人心自有“明覺”,“自傢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憑直覺體會真理。

  程顥哲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道德修養的學說。他追求所謂渾然一體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過直覺冥會,達到所謂物我合一。程顥是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發軔者,他的“識仁”、“定性”,對後來的理學,尤其對陸王心學,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