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哲學傢。舊作保八,字公孟,號普庵。蒙古人(一說色目人),居於洛陽,籍貫未詳。約於元初任侍郎,後官至尚書右丞。至大四年(1311)春,武宗崩,仁宗即位,罷尚書省,並與丞相脫虎脫、三寶奴、平章樂實、參政王羆同以“變亂舊章,流毒百姓”的罪名被殺。

  保巴少好學,精易理。著作有《易源奧義》1卷、《周易原旨》6卷、《系辭》2卷,統名《易體用》,《周易尚占》3卷(已佚),此外,尚有《進太子箋》1 篇。清編《四庫全書》時,將《系系辭》並入《周易原旨》。

  保巴在《易源奧義》中創立瞭自己的先天圖式說。書中所繪“樹圖”標以根、幹、支、氣、形、質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等,以表示他所創造的宇宙演化萬物的先天圖式。他稱“河圖”為“先天圖”,“八卦圖”為“中天圖”,“洛書圖”為“後天圖”。認為先天即太極,“比為根”;中天即人道,“比為幹”;後天即地道,“比為支”。認為自根而幹,自幹而支末的“運化”過程,即是太極演化萬物的邏輯過程。其先天圖式論雖熔眾說於一爐,自成體系,但多所附會。

  保巴以太極為本原的宇宙本體論思想,多承宋儒,亦有創見。他認為陰陽二氣在轉化為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個“氣變質成”的階段。見解比較深刻。

  保巴繼承並發揮魏代王弼的“言不盡意”說,提出瞭“言不盡意,以心會心”的認識論觀點和“寂則能感,定則能應”的感應“心法”。保巴既承認客觀的“心”──太極之理可包羅萬象,又認為主觀的心可以感知一切事理,企圖通過“以心會心”的認識途徑和感應“心法”,調和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的矛盾。

  保巴對易學中的辯證法思想也有較重要的發揮。他認為“物極必返,道窮必變”是陰陽變化的實質,在一切事物中普遍存在。他又指出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天有陰陽,地有剛柔,人有仁義。保巴比較明確地表述瞭對立統一的思想。但他的辯證法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之上的。

  保巴的哲學思想,遠源王弼,近承宋儒,兼收並蓄,熔冶加工,自成一傢之言,重在闡發易理,用於實際。他在《周易原旨》中提出的“君子體而用之”的命題,側重發揮易學中的辯證觀點,具體分析瞭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指明處理事物的方法。元代任士林在《易體用敘》中指出:“夫然則體之吾身;措之日用,而後簡易之理得,此體用一書所由作也。”元代牟在跋中也講道:“普庵傳聖人之全經,以善其用於今日。”序文和跋,不僅指明瞭作者著書的宗旨,同時也肯定瞭他在易學研究中重視致用的學風。

  保巴的學術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有一定影響。他曾奉詔為皇太子講“易學”。到瞭明代,還有人以他的名義偽作《周易尚占》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