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愛丁頓

  英國天文學傢、物理學傢。1882年12月28日生於肯特爾,1944年11月22日卒於劍橋。1902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05年畢業。1906年被選為皇傢天文學會會員,並擔任英國皇傢格林威治天文臺首席助理。11913年起任劍橋大學天文學教授兼天文臺臺長,直至去世。他於1914年當選為皇傢學會會員,1921~1923年任皇傢天文學會會長,1930~1932年任英國物理學會、數學協會會長,1938~1944年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愛丁頓的著作很多,主要有:《關於引力的相對論的報告》(1918)、《相對論的數學原理》(1923)、《恒星內部結構》(1926)、《物理世界的本質》(1928)、《膨脹的宇宙》(1930)、《科學新途》(1935)和《物理科學的哲學》(1939)等。

  愛丁頓在天文學上開拓瞭恒星內部結構研究的新領域,建立瞭輻射平衡理論,導出恒星的質光關系,揭示瞭造父變星的脈動本質,提出恒星能源來自內部核過程的思想,從而奠定瞭恒星演化研究的理論基礎。他是最早研究相對論的科學傢之一,並把它應用於天文學研究。由於他的建議、領導和親自參加,做出瞭廣義相對論的兩項天文學驗證,即引力紅移和光線偏折。也由於他的努力,確認瞭白矮星的本質。他還繼A.愛因斯坦之後開展宇宙學研究,並致力於把量子物理與相對論統一起來,綜合研究自然界所有基本常數之間的關系。

  愛丁頓在哲學上主張物是外在的結構,心是內在的材料。他認為經驗世界可劃分為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而物理世界是符號世界,它為測度符號的意義所限制,因此隻有心靈,隻有精神世界才能判斷事件的是非。他的選擇主觀主義和構造邏輯理論支配瞭他對事物的研究。但他又很重視探索,認為隻有把探索放在第一位才會領悟科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