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中世紀的哲學派別。現代一些學者根據阿拉伯文Hukamā(意為哲學傢)的音譯,稱它為“胡卡瑪”。西元4世紀,敘利亞的基督徒和哈蘭的瑣羅亞斯德教徒開始翻譯古希臘哲學著作。8世紀,阿拉伯哈裏發帝國成為橫跨亞、非、歐三洲的軍事大帝國,隨著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阿拉伯的科學文化亦有較大進步。到9世紀初,以巴格達為中心形成瞭翻譯古希臘哲學著作的高潮,用阿拉伯文出版瞭大量古希臘哲學傢、科學傢的作品,為阿拉伯中世紀哲學的發展提供瞭條件。8世紀中葉,阿拉拉伯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瞭科爾多瓦哈裡發國傢(756~1031),到10世紀中,科爾多瓦已成阿拉伯的第二個學術中心,使西班牙出現瞭文化繁榮的新局面。這一時期,一些阿拉伯哲學傢受古希臘羅馬哲學和東方各種傳統思想的影響,尤其推崇亞裡士多德,紛紛註釋其哲學或科學著作,並與伊斯蘭教正統派經院哲學進行瞭鬥爭,因此被稱為阿拉伯亞裡士多德學派。

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8~11世紀)學者所繪的亞裡士多德授課圖

  阿拉伯亞裡士多德學派是阿拉伯中世紀哲學的主體。它分東、西方兩支。東方支派主要活動於9~11世紀,代表人物有鏗迭、法拉比、伊本·西那;西方支派活動於11世紀以後,以伊本·巴哲、伊本·圖斐利和伊本·路西德為代表。該派哲學傢一般兼為自然科學傢或醫生,重視自然科學、邏輯學研究,對自然哲學問題有濃厚興趣,關心經驗知識,強調理性作用,具有強烈的世俗傾向。在當時,他們把若幹偽書,包括新柏拉圖主義的著作和註釋,當作亞裡士多德的作品,因此他們所接受的是被新柏拉圖主義曲解瞭的亞裡士多德的學說。他們的哲學思想也未能完全擺脫伊斯蘭教神學的束縛,一般都承認神是最初實體和始因,神通過理性、靈魂等一系列無形的精神實體流溢出世界萬物,但又認為世上萬物具有因果聯系,神是通過媒介物間接地對世間事物起作用。有的哲學傢在一些具體哲學問題上,盡力排除神學,並或多或少得出泛神論或唯物主義的結論。鏗迭關於科學認識的學說,法拉比關於邏輯學的提法,伊本·西那對邏輯學和解決共相問題的主張,都比前人前進瞭一大步。特別是伊本·路西德的哲學思想,不僅在較大程度上恢復瞭亞裡士多德學說的原貌,而且發展瞭亞裡士多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他主張物質和運動是永恒的,否認個人靈魂不朽和死後復活,提出雙重真理說,對其後的阿拉伯和歐洲中世紀哲學都有較大影響。12世紀後,該派哲學傢的許多論著,通過西班牙等途徑傳入歐洲,從而溝通瞭東西方文化,並促進瞭西歐哲學和科學的發展。以巴黎大學和意大利巴杜亞大學為中心建立的阿威羅伊(伊本·路西德)主義學派,在歐洲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長達400年之久,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