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王道、霸道。中國歷史上相互對立、實際上相互補充的兩種統治方法,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概念。

  王,指天下的共主,即天子。王道,語出《尚書·洪范》:“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本指君主為政之道。霸,是指中國春秋時期勢力強大的、處於首領地位的諸侯,和王一樣,是一種稱謂。最初王霸兩字不含褒貶之意,亦無明顯對立。後來儒傢按照自己的政治觀點賦予王道以具體含義。孔子在評價管仲時,曾指出他相齊桓公雖霸諸侯,但“不以兵車”,可以稱為仁。初步步提出瞭關於區分王道與霸道的看法,即不用強力就是仁,但尚未明確說明王道。戰國時期,針對群雄割據、各國混戰的政治局面,孟軻明確提出瞭“以德行仁者王”和“以力假仁者霸”的觀點,認為主張以仁義之道治理國傢的就是王道,而主張以暴力作為主要統治手段的就是霸,主張以暴力作為統治方法的理論就是霸道。

  儒傢學派以孟軻為代表,強調用仁義的方法、教化的方法,即用王道的方法治國,認為隻有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悅誠服。他們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認為以力服人,隻能使人貌恭而心不服,達不到治國安邦的目的。

  孟軻之後,關於用王道還是用霸道作為治國的理論,成為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或褒王貶霸,如西漢鹽鐵問題辯論中的賢良文學;或揚霸抑王,如鹽鐵問題辯論中的桑弘羊;也有主張王霸並用的,如漢宣帝所說:“漢傢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南宋陳亮也主張“王霸並用”。但總的說來,在儒傢經典裡,王道總是作為治國的根本而備受頌揚,霸道則受到貶斥。不過,歷代統治者治國,往往陽儒陰法,王霸並用。王道重於懷柔,霸道重於暴力,它們是統治者交替使用並同時並用的兩手。一般說王道是以霸道為前提的,而霸道必以王道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