Л.Д.托洛茨基

  俄共(佈)黨內反對派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機會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第四國際的創建者,原姓佈隆施泰因。1879年10月26日(俄曆)生於南俄烏克蘭赫爾松縣揚諾夫卡村一個富裕農民傢庭,猶太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傾傾向民粹主義轉為接受馬克思主義,為В.И.列寧創辦的《火星報》撰稿。在俄國1905年革命中,一度擔任彼得堡蘇維埃主席。革命失敗後,在獄中撰寫瞭《總結與展望》(1906)。1917年二月革命後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佈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擔任蘇維埃俄國外交人民委員、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陸海軍人民委員、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等職。1923年,他同主持中央工作的И.В.斯大林等領導人發生分歧,先後發表《四十六人聲明》(1923)、《新方針》(1923)、《論列寧》(1924)、《反對派政綱》(1927)等,反對中央多數領導人決定的政治路線。1927年11月被開除黨籍,1929年2月被驅逐出境。在國外著有《我的生平》(1929)、《不斷革命》(1929)、《俄國革命史》(兩卷,1931~1932)、《被背叛瞭的革命》(1936)等。1938年9月在巴黎創建第四國際(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起草瞭該黨綱領《資本主義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國際的任務》。1940年8年20日在墨西哥被暗殺。

  托洛茨基的主要政治理論是不斷革命論。它由互相聯系的三個部分組成: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國際革命的不斷性。他認為,在帝國主義時期,農民隻有跟著工人階級走才能得到解放。但工農兩個階級的聯合,以農民建立強大的獨立政黨為前提;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缺乏獨立性,不可能組織獨立政黨。因此,無產階級應該跳過農民運動,直接建立工人政權,使民主革命同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一階段交織在一起。而當民主革命後建立的革命政權著手向社會主義過渡時,不但將同資產階級,而且將同農民發生沖突,將被資產階級和農民的聯合勢力所擊破。擺脫這種狀態的唯一出路,是無產階級在其他國傢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先進國傢取得勝利。如果無產階級政權在孤立狀態下,國內外各種矛盾必然隨著它的成就而增加,使其成為矛盾的犧牲品。所以,社會主義的實現是不斷革命的,它發韌於民族國傢之中,發展於國際舞臺之上,而在世界范圍內建成。

  在不斷革命論基礎上,托洛茨基提出瞭世界革命論。他認為,沒有世界革命的成功,任何國傢的革命也不可能完成。實現世界革命之前,已發生的無產階級革命隻能建立“工人國傢”,不能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工人國傢”是過渡社會,它不是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已經被社會主義革命破壞;它也不是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不可能在個別國傢建成;它存在前進到社會主義或倒退到資本主義兩種可能性。無產階級革命後,也會出現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那種反動的“熱月時代”,使無產階級專政變成“官僚專政”。這種國傢必須再次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官僚集團”專政,實現徹底民主化,完成第一次革命未完成的任務,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他認為,民族國傢在歷史上形成不久,就成為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障礙,無產階級的任務不是保衛它,而是把民族國傢結構徹底夷平,在“世界革命”實現時,建立社會主義的洲陸聯邦。

  托洛茨基主義在第三國際及所屬共產黨中有一定影響。1938年建立的第四國際以托洛茨基主義為理論基礎,半個世紀以來,在一些國傢仍有活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出現過少數托洛茨基主義者,曾建立名為“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的小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