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傢和政論傢。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四川省達州(今達縣)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傢庭。清順治十四年(1675)中舉人。曾在山西長子擔任過10個月的知縣,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被革職。後曾經商,因賠本乃流寓江南,靠講學賣文維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潛書》。

  唐甄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批判。他認為皇帝也是人,沒有什麼神秘,並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自秦以來”的皇帝都是賊,他們為瞭奪取皇位常常無故殺人,殘害百姓姓。唐甄憤然地說:“川流潰決,必問為防之人,比戶延燒,必罪失火之主,至於國破傢亡,流毒無窮……,非君其誰乎”(《潛書·遠諫》)。唐甄提出瞭“抑尊”,即限制君權的主張,要求提高大臣的地位,使他們具有同皇帝及其他權貴作鬥爭的權力,以“攻君之過”,“攻宮闈之過”,“攻帝族、攻後族、攻寵貴”之過,使皇帝有所顧忌。唐甄還發展瞭產生於先秦的民本思想,強調民是國傢的根本,離開瞭民,便沒有國傢的政治。他指出,國防靠民來鞏固,府庫靠民來充實,朝廷靠民來尊崇,官員靠民來養活。君主隻有愛護人民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如果無道於民,縱然“九州為宅,九州為防,九山為阻,破之如椎雀卵也”(同前)。他還提出瞭愛民、保民、富民的具體政策,主張打擊貪官污吏,強調“刑先於貴”;呼籲政府幫助農民種值農桑,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針對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唐甄提出貧富要相對平均的主張。他指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潛書·大命》),否則,必然引起社會動亂。唐甄還提倡為民的功利主義,反對理學傢們“儒者不計其功”的說法。他認為儒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能定亂、除暴、安百姓。如果儒者不言功,隻顧自己,那就同一個匹夫匹婦沒有什麼區別。

  唐甄的反君主專制的思想和民本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