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40~60年代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所反映的政治思想。當時,中國已逐步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既集中體現瞭中國封建社會傳統農民運動政治思想的特點,又帶有近代中國社會的鮮明印記。

  發展概況 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實際上融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於一體,在不同時期則有不同的側重。在1859年以前,經歷瞭從宗教到政治,繼而又匯入軍事內涵的過程。1843年年洪秀全仕途破滅後,對舊的制度和傳統信仰感到失望,開始接受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教義。在宗教信仰的鼓舞下,他拋掉個人的功名仕途,為反對世間陋俗,拯救社會,成立瞭拜上帝會,成為宣傳上帝福音的使者。1847年他重遊廣西後,在馮雲山所做大量組織工作的基礎上,從宗教轉向政治,正式成立拜上帝會機關和制定“天條”,把鬥爭的矛頭指向清王朝。1851年金田起義後進一步把軍事、宗教、政治融於一體,形成政治、宗教、軍事等思想相互融合的思想體系。1859年4月洪仁玕由香港輾轉到達天京(今南京),結合自己所瞭解的西方文化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提出瞭許多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主張,希望使太平天國鞏固、壯大。他的許多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贊成,對太平天國後期的政治思想產生瞭重要影響。

  基本內容 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有:①反對滿洲貴族的民族壓迫,要求民族平等。認為天下“苦滿洲之禍久矣”,揭露滿洲貴族統治的種種罪惡,把清朝統治者稱為“閻羅妖”,號召人民同心同德,推翻滿洲統治。“上為上帝報瞞天之仇,下為中國解下首之苦,務期肅清胡氛,同享太平之樂”。②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主張以絕對平均主義的方式,平分土地和社會生活資料,建立聖庫,取消商品流通,以圖達到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消滅貧富差別的共有共享境界,實現每個人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平等。③建立一個政教合一、軍政合一、寓兵於農的政權組織形式。主張政權組織軍事化、宗教化,使政權、軍事、宗教組織三者高度統一,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權形式。在地方采取守土鄉官制,設兩司馬為基層政權的長官,負責組織居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生活。采取鄉兵制度,有警為兵,無事為農。④以平等精神對待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反對和抵制資本主義列強的威脅和要挾,堅持國傢的主權和獨立,拒絕以出賣國傢主權為條件換取列強的支持。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正常的對外貿易,堅決禁止鴉片貿易。⑤在一定程度上反對封建文化,提倡男女平等。認為封建統治與四書五經等封建文化聯系緊密,主張對封建文化進行清理整頓,同時反對三綱五常,力主廢除買賣婚姻、取消娼妓、納妾、纏足等封建陋習,鼓勵婦女參加軍事和政治生活。

  太平天國後期的政治思想帶有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主張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富強之道,提出瞭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措施。主張在政治上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傢,以法治國,上下通達;在經濟上建設鐵路、郵局、工廠、礦山,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在社會上移風易俗,舉辦公共集體福利事業。

  特點和意義 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的政治思想。它在遭受著封建剝削和壓迫時,具有反抗精神和素樸的平等要求,但是它不能擺脫小農的階級局限,也不能擺脫封建主義思想影響,難免重蹈封建專制的覆轍,重新建立起封建君主制的統治秩序。這種農業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並對後世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其後期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思想主張,不僅為當時的環境條件所限制,而且也和農民起義的主導思想相背離,無從得以實施。太平天國政治思想作為傳統農民戰爭政治思想發展的高峰,被註入瞭某些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發展趨向的新因素,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