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亞非會議。1955年亞非國傢在印尼萬隆召開的、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傢參加的、討論自己國傢獨立和發展問題的國際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主義體系逐步瓦解,一系列亞非國傢相繼獨立,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瞭戰後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加快瞭第三世界崛起的進程。亞非國傢有著經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壓迫的共同遭遇,抱有維護和平和在互相尊重國傢主權基礎上實行經濟與文化合作的普遍願望望。經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5國總理的倡議和籌備,於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尼的萬隆舉行瞭亞非會議。與會者共29個國傢和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應邀派代表參加。這次會議宣告瞭帝國主義在亞非地區稱霸時代的結束,開始瞭亞非人民決定自己命運的歷史新篇章。

  萬隆會議的目的是:促進亞非各國的親善和合作;討論參加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問題和關系;討論有關民族主權、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討論亞非國傢和人民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他們對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所能作的貢獻等問題。當時,有些西方國傢對亞非會議抱輕視、甚至敵視的態度,渲染參加國的分歧,散佈一些悲觀論調,極力貶低會議的意義。在會議的一般性發言中,絕大多數國傢的代表都圍繞會議主題表達瞭對和平友好的要求和對殖民主義的憎恨;但是有些國傢的代卻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提出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問題,宗教信仰問題,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企圖惡化會議氣氛、制造種種障礙。如果由此擴大分歧,爭論不休,將使會議歸於失敗。與會代表都十分註意中國代表的態度和反映。

  會議的第二天(4月19日),面對亞非會議可能走上岔道的危險,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決定把原來準備的發言改用書面散發,利用短暫的中午休會時間親自起草瞭補充發言。他向大會鄭重表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並建議:“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周恩來還進一步闡述瞭亞非國傢求同的基礎,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傢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隻要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就很容易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隻要求同存異,會議就應該把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但不要求各國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

  中國代表團抱著維護和平、促進友好的真誠願望,在整個會議過程中堅決貫徹求同存異的方針,因此沒有提議討論美國一手造成的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以及承認和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問題。周恩來隻就某些代表提出的爭論問題,逐個作瞭原則性的表態,並闡明瞭中國的政策。他明確表示:中國人民選擇和擁護自己的政府,中國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國決無顛覆鄰邦政府的意圖。中國歡迎所有到會的各國代表親自或派人到中國參觀。周恩來倡導的求同存異原則,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增添瞭新的光彩。周恩來通情達理、光明磊落、友好協商的外交風格,受到與會代表的普遍歡迎和贊揚。在會議過程中,與會國堅持團結反殖反帝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的原則,粉碎瞭帝國主義的分裂和破壞陰謀,正確處理瞭亞非國傢之間的某些分歧,保證瞭會議按預定議題勝利進行。

  4月24日會議通過《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它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其他問題、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以及《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7個部分。在《宣言》中提出瞭著名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即:①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②尊重一切國傢的主權和領土完整;③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傢的平等;④不幹預或不幹涉他國內政;⑤尊重每一國傢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⑥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任何國傢不對其他國傢施加壓力;⑦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傢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⑧按照聯合國憲章,通過如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方法以及有關方面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⑨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⑩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會議宣佈,確信按照這些原則的友好合作,將對維持和促進國際和平與安全作出有益的貢獻,而且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將有助於促進各國的共同繁榮和福利。

  萬隆會議十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伸和發展,它為亞非國傢團結合作提供瞭共同基礎。求同存異原則已成為當今世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基本準則。萬隆會議所表明的“萬隆精神”,推動瞭亞非國傢和人民團結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