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絡、腧穴或病變局部(如壓痛點)註射小劑量藥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水針療法、穴位註射療法。如用普魯卡因等局部麻醉藥註射稱穴位封閉療法。

  使用器材 消毒的註射器和針頭。可根據使用藥物劑量的大小及針刺深度選用,常用的註射器為1毫升(用於耳穴和眼區穴位)、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針頭為4~6號普通註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及封閉用長針頭。

  常用藥物 有中草藥註射液和維生素類藥物制劑,以及葡萄糖註射液、生理鹽水、鹽酸普魯卡因註射液等。藥物劑量應根據註射部位和所用藥物的常規用量不同而有差異。一般以原劑量的1/5~1/2為宜。頭面部和耳廓部,每穴可註射0.1~0.5毫升;四肢和軀幹腰腹部的肌肉豐厚處,每穴可註射2~15毫升。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如葡萄糖、生理鹽水)用量可較大,刺激性大的藥物(如阿托品)則用量較小。

  治療部位 ①結合經絡腧穴按診,選取陽性反應物或壓痛點。②陽性反應不明顯者,取有關的背俞、募穴、郄穴、原穴、合穴等。③根據耳針療法中的耳穴探查方法,選取有關耳穴。

  治療方法 在局部常規消毒後,手持註射器快速進針刺入皮下,至一定深度,使之得氣,若回抽無血,即可將藥物推入。註射的速度,一般對年輕體壯、急性病、實熱證,以快速註入較好;對年老體弱、慢性病、虛證及過敏者,應緩慢註入。如需註入較多藥液時,可將註射針由深層逐步退出到淺層,邊退針邊推藥,或將註射針更換幾個方向註射藥液。註射時針刺角度及深淺,應根據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組織,以及病情需要而定。一次治療選1~4穴,每日或間日治療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7天。

  適應癥 腰腿痛、肩背痛、痹證、扭挫傷、咳嗽、哮喘、胃痛、泄瀉、眩暈、癃閉、失眠、頭痛、痢疾、喉痹等。

  註意事項 ①治療前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註射後的正常反應(如局部得氣感)。②如治療後局部酸脹不適,4~8小時可消失,最長不超過24小時。③嚴格遵守無菌操作,以防止感染,最好每註射一次換一個針頭。④使用前應註意藥物的有效期,並檢查藥液質量。⑤註意藥物性能、作用、劑量和配伍禁忌,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黴素、普魯卡因等),必須先作皮試,皮試陽性者不可應用。⑥副作用較嚴重的藥物,宜慎用。⑦不宜註入關節腔、脊髓腔和血管內。⑧在神經幹通過處註射,應註意避開,以不達到神經幹所在深度為宜。如針尖觸及神經幹,患者有觸電感,要稍退針,然後再註入藥物,以避免損傷神經。⑨軀幹部穴位註射不宜過深,防止刺傷內臟。⑩孕婦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陰交等穴,不宜作腧穴註射,以免引起流產。⑪年老體弱者註射部位不宜過多,藥量酌減,以免發生暈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