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或其產物引起的疾病。廣義的真菌病包括對真菌孢子或產物的過敏、毒蕈或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等。狹義的真菌病隻包括真菌侵入人體引起的疾病。真菌原歸屬植物界,現代分類系統則將其單立為一界。下文則以狹義的真菌病為主。真菌與細菌不同,具有真正的核膜,能產生孢子,沒有葉綠素、行有性和無性繁殖,產生分枝的菌絲,細胞壁有甲殼質或纖維素。一小部分的真菌能引起人和動物的疾病。真菌病特別是皮膚癬菌病,如手、足癬,體癬、股癬等十分常見。系統性真菌病比較少見,但死亡率高。如隱球菌腦腦膜炎在使用二性黴素B之前,病死率高達90%以上;使用後也在40%左右。隨著糖尿病、淋巴瘤等發病增多以及各種療法使用的增多,條件致病的真菌病也在日益增多。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真菌病發病率較高,深部真菌病的診斷治療手段有待提高,應引起重視。淺部真菌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直接接觸(如接觸患病的人和動物可以感染頭癬、體癬等)或間接接觸傳播(如穿用公共拖鞋而感染足癬等)。外傷後真菌進入皮下可引起皮下組織真菌病,如孢子絲菌病、著色芽生菌病等。深部真菌病傳播則途徑較多,常見的是由呼吸道進入,如球孢子菌病和組織胞漿菌病等;還有的是從皮膚(如隱球菌病、球孢子菌病等)、胃腸道(如結合菌病等)進入的。淺部真菌病診斷較易,根據臨床表現,刮屑鏡檢找到真菌孢子、菌絲即可確診。深部真菌的診斷還應作真菌培養。真菌病的治療方法有局部用藥、口服抗真菌藥、手術治療等。有些真菌如蘑菇可食用,但誤食毒蘑菇可致中毒(見毒蕈中毒)。誤食含有真菌毒素的食物可致真菌毒素病。放線菌病和諾卡爾氏菌病,表現似真菌病,以前歸屬真菌病范圍,今則歸入細菌性疾病。藻病的病原體似真菌,其表現似真菌病,但病原體屬原核界,目前尚未分出,仍歸在真菌病內。

  分類 尚無完善的分類,一般使用的是以菌種分類和按真菌侵入深淺分類。

  以菌種分類 如紅色毛癬菌引起者稱紅色毛癬菌病、石膏樣毛癬菌引起石膏樣毛癬菌病、隱球菌引起隱球菌病等等。此分類法的實行尚存在一些障礙,因為鑒別病原體需要實驗室檢查,而且同一個部位的真菌病(例如體癬)可由十幾種或更多的真菌種類引起,因而菌種命名比較困難。

  按真菌侵入深淺分類(裡彭采用) 見表。

按真菌侵入深淺分類的真菌病

  常見的真菌病 主要有以下幾種。

  淺部真菌病 真菌僅侵犯表皮角質層,其原因可能是:①真菌以角蛋白為養料,進行生長繁殖;②血中有非特異性抑制因子,可以隨淋巴流直接到達角質層下面,從而阻止真菌侵入角層下面的組織。雖然真菌限於角質層,但其代謝產物可引起真皮的炎癥反應,在皮膚上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及脫屑等等,並引起明顯癢感。皮疹向周圍擴大,中心消退,表現為圓形或環狀損害,以後中心部分仍可再發生新的皮損。刮屑或拔發後鏡檢找到真菌的菌絲或孢子即可確診。凡是能滲透到角質層的抑制或殺滅真菌的藥物,均有治療作用。如藥物可同時松解剝離角質,使真菌隨之脫落,則效果更好。因為許多真菌侵犯手、足部皮膚時都刺激角質層增厚,藥物不易滲透,故常需將角層剝脫,才能治愈,侵犯毛發者,則外用藥物不滲入,僅用外用藥難以治愈,必須口服灰黃黴素或酮康唑。侵犯指甲,多數藥物也不易滲入,常需拔甲後再用藥物。若有強力滲透的藥物(如4~8%丙酮胺甲塗劑)外用也可不拔甲而治愈。

  皮下組織真菌病 常形成肉芽腫和化膿性損害,臨床表現為疣狀或菜花狀增生,間有化膿性病變。少數表現為竇道和瘺管,侵犯骨、肌肉等較深組織,破壞性大。皮損一般不痛不癢,頑固難治,切除不完全者,常常再發。雖然這類疾病沒有危險性,但常限局於一處不易治愈,並且緩慢發展,個別患肢可致殘,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診斷困難時,應作病理檢查,並作真菌培養。確診後及早全部切除病變組織,預後較好。大面積損害者,有的可內服碘化鉀,如孢子絲菌病。有的要用二性黴素B,合並5-氟胞嘧啶治療。也可用三唑類藥物如伊特拉康唑、氟康唑等。

  深部真菌病 真菌侵犯體內各個臟器時引起的疾病,有時(特別是早期)診斷困難,需要綜合病史、臨床表現及化驗室檢查(包括真菌檢查),才能確診。除幾種特殊的深部真菌病(如球孢子菌病、組織胞漿菌病等)外,一般條件致病真菌,如念珠菌、毛黴、曲黴等引起的感染,都要從同一個系統中多次分離出同一種真菌,才能高度懷疑為本病。最好作病理檢查,查到組織內有侵入的菌絲、芽胞及其周圍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癥,則可確診。但最後還要鑒定真菌的菌種。在病理上隻能確定到哪一類菌,例如曲黴的菌絲分隔較窄,分枝呈銳角,而毛黴則菌絲寬大,無分隔,分枝多呈直角。

  條件致病菌也稱機會真菌,它引起的真菌病要有一定的條件,機體抵抗力低下(如白血病、淋巴瘤、糖尿病等)或有長期大量廣譜抗生素使用史,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放射等的應用,器官移植,導管的使用,體內高糖、高蛋白、高脂類的靜脈輸入等,使得許多條件致病菌,如念珠菌、曲黴、毛黴等,甚至花斑癬的致病菌,糖秕馬拉色菌等發展繁殖,引起敗血癥或系統性感染。機會真菌感染早期的癥狀之一是口腔、咽部鵝口瘡;其次註意全身癥狀,如發冷發熱、肺部和其他系統感染癥狀,用抗生素治療無效者要提高警惕;還要註意檢查尿、痰的真菌情況,如果發現菌絲,要作進一步檢查,包括真菌培養和病理檢查,尿中真菌孢子數量如每毫升超過1000個,可考慮感染。如果原發病嚴重,已到晚期,條件致病的感染常常也很嚴重,就較難治愈。不過目前系統性抗真菌藥有一定效果,部分患者可得以挽救。

  真菌過敏癥 吸入真菌孢子或真菌產物引起的過敏性疾病。有兩種:①有的人有傢族遺傳過敏體質,吸入青黴、曲黴、鏈格孢、枝孢黴等的孢子後可以發生支氣管喘息。支氣管喘息有的是在兒童期達到高峰,成年後逐漸好轉;也有少數是40歲以後發病,隨年齡增長逐漸加重,可發展成肺氣腫,頑固難治。②長期接觸真菌孢子後發生過敏,常常是職業上的原因,如農民肺,因接觸發黴的幹草或其他發黴的農作物,吸入大量真菌孢子而產生急性或慢性的肺部疾患。急性者常有發冷發熱、疲乏,數日後緩解,肺部 X射線檢查顯示輕度纖維性改變。慢性型是長期與過敏原接觸,產生敏感,導致陣發性呼吸困難、氣管阻塞、口唇青紫、慢性咳嗽等癥狀。X射線檢查有大片纖維性改變、間質性肺部浸潤,有時也可見粟粒狀浸潤結節,偶可引起衰竭而死亡。此病見於潮濕溫暖地區,應早期確診,避免接觸過敏原。

  少見的真菌病 主要有瘢痕疙瘩性真菌病和假性阿利舍菌病兩種。

  藻病 由無綠藻中的原藻屬引起。不是真菌病,但很象真菌病,因此列於此處。常為外傷後感染得病,損害似肉芽腫病變。鏡檢、培養鑒定證實此菌即可診斷,可試用二性黴素 B治療,也可加用轉移因子及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