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目蜚蠊科昆蟲。又稱蜚蠊。全世界約有4000種,中國有168種,與醫學有關的有10種,其中較常見的有4種。中華地鱉棲居土中,未發現能傳病,雌蟲用作中藥(地鱉蟲、土鱉),可人工飼養。德國小蠊、美洲大蠊及日本大蠊能傳播疾病。成蟲的大小、體色隨種而異,均呈油亮光澤。頭部有一對細長鞭狀的觸角,口器咀嚼式,用以吃食固體食物;胸部有適於爬行的強而有力的足3對;多數種類有2對翅,腹部背面有分泌腺,能分泌一種難聞臭味的油狀液質,因此,蟑螂爬過的地方和吃過的食物都留下“蟑蟑螂臭”。

  發育過程為漸變態,生活史有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雌蟲排出卵莢,每個卵莢內含卵10~30個。卵莢藉粘性物質粘附於隱蔽的物體上。卵期約1個月,若蟲從卵孵出後,經5~6齡羽化為成蟲。若蟲似成蟲而無翅,從卵發育為成蟲約需數月或一年以上。雌蟲壽命6~12個月,雄蟲稍短。喜在溫暖陰暗處和有食物的地方聚居,夜間活動。食性雜,並需經常飲水,故多出入於如廚房、餐室、浴室及下水道等處。每年7~9月下旬為繁殖與活動的高峰季節。蟑螂貪食,活動於新鮮和腐敗的食物及人類的痰、糞便間,可通過體表或體內(主要為腸道)攜帶痢疾、傷寒、霍亂等的病原菌,脊髓灰質炎病毒,肝炎病毒,蛔蟲、鉤蟲、蟯蟲、鞭蟲、牛帶絳蟲等寄生蟲的卵,以及溶組織內阿米巴、結腸阿米巴和藍佈爾氏雅爾氏鞭毛蟲(舊譯藍氏賈第鞭毛蟲)等的包囊。還可作美麗筒線蟲、縮小膜殼絳蟲、念珠棘頭蟲等的中間寄主。

  保持環境衛生是防治蟑螂的關鍵。為防蟑螂棲息可堵塞縫洞。加強車站、海港等處的衛生檢驗。可翻箱倒櫃捕殺;也可用紅糖、面包等作誘餌捕殺,尤其要註意捕捉卵莢。用0.3%二氯苯醚菊酯酒精溶液或1%殘殺威乳劑噴灑縫隙可殺成蟲。市售的蟑螂片(含30%硼酸,加糖和面粉)效果較好,安全方便。因卵莢不受藥物作用,又不易捕盡,故防治蟑螂必須堅持反復進行,方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