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傳染病。又稱嬰兒玫瑰疹或第六病。臨床表現有驟發高熱,持續3~4天後,在退熱時或退熱後全身出疹。95%病人為2歲以下嬰幼兒,多數發生在6個月至1歲的嬰兒。預後良好,均能自愈。有人取發病早期病人的血清及咽漱液,除菌過濾後接種於易感嬰兒和猴,引起典型的癥狀,這提示病原是一種病毒,但迄今尚未分離成功。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可能經空氣飛沫傳播。呈全年散發,但以冬春季發生較多。患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第二次發病者罕見。

  潛伏期為1~2周,起病急驟,體溫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伴有煩躁、咳嗽、嘔吐、腹瀉及輕度咽紅,有的患兒在高熱時可出現抽風。發熱持續3~4天,在降溫時及退熱後出現皮疹,為本病的特征。皮疹最初出現在頸部及軀幹,迅速波及四肢近端,面部和膝、肘以下較少。為紅色斑疹或斑丘疹,直徑約2~3mm,周圍有淺色紅暈,壓之褪色,不癢,多數呈分散狀,少數互相融合,1~2天後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著。頸部及枕後淋巴結輕度腫大。末梢血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顯著增高,可達70~90%。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即可確診。但須與麻疹、風疹、藥疹鑒別。主要對癥治療,高熱時可用物理降溫及退熱藥,煩躁及驚厥時可用鎮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