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表現為女陰皮膚粘膜變成白色或粗糙增厚、萎縮、瘙癢的疾病。長期以來,臨床醫師慣以外陰白斑一詞概括各種類型的外陰白色病變,甚至認為這是一種癌前期病變,而有些病理學傢僅將其中有非典型細胞增生者診斷為外陰白斑。為瞭統一命名,1975年國際外陰病研究會決定取消“外陰白斑”病名,而將此類疾病改稱為“慢性外陰營養不良”,包括增生型營養不良、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和混合型營養不良三類。慢性外陰營養不良是由於外陰部長期受到多種刺激而形成的局限性或彌散性局部病變。病變部位的顯顯微鏡下所見並非均勻一致,卻可出現從細胞發育不良直至癌變的不同區域。所以甲苯胺藍試驗法作活體組織檢查及多點活體檢查均應列為常規,以免漏診,並可借此確定病變范圍及其有無癌變。

  外陰白色病變一般發生在30~60歲婦女,偶見於10歲以內幼兒。病變范圍大小不一,甚者可波及整個外陰部。患者常感外陰部奇癢難忍,大、小便後有外陰及肛門不適感或刺痛,亦有性交困難者,更有癌變之慮。所以及時診斷、治療和長期隨訪甚為重要。治療原則為止癢、消炎、潤膚及改善局部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