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疑病癥。以過分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為特徵,對身體上的感覺和徵象作出不正確的解釋並伴有焦慮的一種神經癥。患者多性格急躁、易怒、多疑、敏感、固執、孤僻,起病前多有本人或傢屬患某種器質性疾病的精神因素。醫生言語不慎,檢查過多,隨便開藥等醫源性因素也常起重要作用。病程多遷延,療效不易鞏固。

  臨床表現 病狀多樣化,其共同之點在於:病人的註意物件或思想內容病態地集中於自己的身體健康,並並且他們對健康估計之壞和關心之過分與身體的實際情況不相稱。疑病癥可以分解為四個元素:疑病性煩惱、對健康的過分註意或重視、疑病觀念、身體不適感和感覺過敏。沒有器質性病變基礎的不適感叫做功能性的,但功能性的不適感並非都是疑病性的。隻有當功能性不適感與疑病性煩惱或過分註意身體健康或疑病觀念密切相聯系,才是疑病性的。身體疾病可限制人的活動,造成生活諸多不便,妨礙學習、工作和社交,也可能引起嚴重的後果。病人因此而容易產生各種顧慮,但這並不是疑病癥。疑病性煩惱主要集中在身體健康和疾病本身,而上述對疾病的後果和社會效應的顧慮或煩惱則不應視為疑病癥。典型疑病癥病人對癥狀的真實性、病因和病理性質較之對癥狀的痛苦本身更感興趣,對診斷較之對治療更感興趣,這是很具特征性的。如果病人明知他的煩惱有些過分且對健康不利,卻無法擺脫,則是典型的心理沖突。這種病人可以接受醫生的解釋勸慰,但照例打消瞭一個顧慮隨即又產生另一個顧慮,或者,道理病人都明白,疑病性煩惱卻依然如故。

  對身體健康的過分註意表現不一。有人將註意集中於身體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如心跳、消化系統、性功能、營養狀態、白細胞計數等。有人則註意全身各處,任何輕微的“異常”都不放過。有些病人一段時期內特別註意某個健康問題,過一段時期又轉而註意另一個問題。病人訴述的癥狀跟他們的註意直接相關。除瞭註意自身情況以外,不少病人還特別註意藥物廣告,廣泛閱讀醫學書刊,也特別重視養生之道。

  疑病觀念指病人確信自己患有某種實際並不存在的疾病,盡管理由不充分,但並非毫無依據,病人的推理也沒有明顯違反邏輯的地方。病人完全不能接受醫生的解釋,往往引用醫學書刊上的論述企圖駁倒醫生。有些病人在醫生面前講究策略,有意避免爭論,甚至表面上表示贊同醫生的觀點,目的在於爭取到某種特殊檢查或治療。

  疑病癥病人還有各種行為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他們到處求醫求治,造成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病人常抱怨傢屬不體貼不照顧,要求傢屬為瞭他們的“病”而作出更大更多的犧牲。即使發脾氣摔東西,人們也應該容忍體諒,因為他有“病”。在工作中,病人與領導、同事以及人事福利部門常常發生糾紛。對醫生不滿更是常見,因為醫生檢查不出他的“病”,不給他做特殊檢查,不給特殊的治療,不按他的願望開診斷證明等。

  長期存在的疑病癥患者可伴有人格改變,即人格的疑病性發展。極端的病人一切服從於養病健身和延年益壽這個總的原則。

  診斷和鑒別診斷 符合上述情況則診斷不難,但須註意與抑鬱性、焦慮性、強迫性神經癥相鑒別。

  情感性精神病抑鬱型病人常有疑病癥狀,應與神經癥鑒別。下述三者之一應診斷為情感性精神病抑鬱型:①抑鬱癥狀和病程符合抑鬱癥的診斷標準;②抑鬱心情在先,疑病癥在後,或者抑鬱癥狀存在的時間比疑病癥長;③一旦抑鬱心情顯著改善,疑病癥狀也就消失。

  少數極端的病人除疑病的觀念以外幾乎什麼其他癥狀都沒有,且癥狀持續多年不變。病人確信自己患有某種軀體疾病,完全排斥相反的見解,不接受醫生的解釋,往往為得到確診和相應的治療而持續奮鬥。有些精神病學傢將這種情況視為神經癥,但這種病人並沒有意識的心理沖突。有人稱之為單癥狀性疑病性精神病,歸入偏執性精神病。還有人視之為人格的疑病性發展。

  治療 以心理治療為主。應首先發展病人與醫生之間的理解與信任,然後,醫生的耐心解釋和保證,才能收到效果。但癥狀易反復,需要不斷進行心理治療,也可配合安定、安寧、利眠寧等抗焦慮藥、多慮平等抗抑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