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有記載的真菌中毒,因誤食麥角引起。歷史有數百年,今已少見。

  麥角菌(Claviceps purpurea)是禾本科植物的致病真菌。孢子落入禾本科植物(如麥)的雌蕊子房中繁殖發育,麥穗出現角化,即為麥角,呈長形,外表暗紫色。麥類收穫時部分麥角混入糧穀中,人畜誤食後可中毒。

  麥角的毒性物質主要是其中所含生物鹼。已分離並鑒定瞭化學結構的有5種:麥麥角胺、麥角新堿、麥角隱亭、麥角考寧及麥角日亭,麥角生物堿的毒性作用主要是使血管收縮,子宮收縮,損傷神經系統或為5-羥色胺拮抗劑、腎上腺素拮抗劑。麥角中毒可分為壞疽型、驚厥型及混合型。壞疽型主要表現為四肢疼痛、發紺、變涼、發黑、壞死。驚厥型主要表現神經系統癥狀,如感覺異常、肌肉痙攣、抽搐、嚴重者類似癲癇。二型皆可有頭痛、無力、嘔吐、腹瀉、腹痛等。兼有二型癥狀者即為混合型。孕婦中毒可流產或早產,病情嚴重者可死亡。

  麥角中毒多發生於多雨季節,因收獲後頭幾個月食用污染麥角的糧谷而引起。預防措施主要是停止食用含麥角的糧谷。可用機械方法或鹽水漂浮清除含麥角的糧谷。若含麥角的糧谷已磨成面粉,可用化學方法檢驗麥角生物堿。麥角中毒的治療同一般食物中毒如催吐、洗胃或導瀉。並可行對癥治療,如抗痙攣、擴張血管等。壞疽需行外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