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臨床醫著。又名《華氏中藏經》。託名東漢華佗所撰,但成書年代尚無定論。本書醫論部分中對臟腑辨證的論述對後世易水學派有較大影響。書分3卷(《宋書·藝文志》作“一卷”。另有“二卷”本或“八卷”本,內容相同)。從內容分析,《中藏經》可能成書於北宋。該書載述之地黃煎丸,內有山藥(舊名薯蕷,為避英宗名諱而改此名),故知此書當成書於英宗後(1064年以後)。而《中藏經》的書名首見於《宋志》。但清代孫星衍認為:“此書文義古奧,似是六朝人所撰。”亦有人主張,醫論與附方方部分成書於不同年代。

  全書前半部屬基礎理論范疇,後半部為臨床證治內容(以內科雜病為主)。醫論部分共49篇,聯系臟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證候和脈象,並論各個臟腑的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所述病證包括陰厥、勞傷、中風偏枯、腳弱、水腫、痹證、痞證、癥瘕積聚等內容。兼論外科常見的疔瘡、癰疽等病,書中對一度盛行之“服餌”有較為中肯之評析。臨床部分則介紹各科治療方藥及主治病證。所列諸方大多配伍嚴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劑類似經方,方論亦有精義,為後世臨床傢所珍視。此書有多種刊本,現存最早為明《醫統正脈》本,另有明清多種刊本及日刻本、現代排印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