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傳染病。俗稱“出疹子“或第一病。主要表現發熱、上呼吸道炎癥、麻疹粘膜斑(即科普利克氏斑)及全身皮疹,易併發支氣管肺炎,病死率高,是引起兒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由空氣飛沫傳播,因病毒在體外抵抗力弱,故經間接傳播者少。人類對麻疹普遍易感,但本病多見於兒童,以6個月至5歲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下嬰兒因有母體傳給的抗體,發病較少。托幼機構易發生流行。患麻疹後常可終身免疫,第2次發病者罕見。本病多流行於冬春季。自1965年以來,中國兒童廣廣泛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兒童麻疹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年齡後延,年長兒童及成人發病相對增多。但在世界許多國傢,尤其是發展中國傢,麻疹仍是一個嚴重問題;在發達國傢如英國、美國,麻疹發病率雖有下降,但仍是常見病之一,且有時有流行。

  病原體 為麻疹病毒,屬副粘液病毒,呈球形或絲狀,核心為單股RNA,外包蛋白質核殼,最外一層為包膜,包膜上含有血凝素和溶血素。病毒直徑為120~200nm。感染細胞後可產生多核巨細胞,胞核及胞漿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病毒在體外抵抗力不強,日光、紫外線、56℃30分鐘及一般消毒劑均能使其滅活。能在人胚腎、人羊膜細胞及雞胚中培養傳代,可用這些細胞組織分離病毒。病人是唯一傳染源。發病前1~2日至出疹後5日均有傳染性。由口、鼻、咽、眼及氣管分泌物排出病毒。病毒的傳染性及致病性均很強,接觸麻疹後,95%以上易感者發病。

  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1~3周,一般為10~12日。曾做被動免疫如註射γ-球蛋白、恢復期病人血及血漿或註射麻疹疫苗後發病者,潛伏期可延長至4周。病初有發熱、畏光、流淚、眼結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並有明顯上呼吸道炎癥(如鼻堵、流鼻涕、打噴嚏、咳嗽、咽紅等)。可有頭痛、食欲不振、嘔吐及腹瀉。發病第2~3日,皮疹出現前,第一磨牙旁兩側頰粘膜普遍充血發紅,上有多個0.5~1mm的灰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稱為麻疹粘膜斑(科普利克氏斑),斑點逐漸增多,可擴延至唇、牙齦等處粘膜,並互相融合。科氏斑約在皮疹出現1~2日後消退,可作為本病特征性診斷的依據。發熱後3~4日,耳後及發際開始出現皮疹,以後延至額、面、頸、軀幹及四肢,最後至手掌及腳底,約2~5日遍及全身。皮疹初為淡紅色斑丘疹,壓之褪色,約2~4mm,隨即增多,皮疹呈紅色或暗紅色,可互相融合,疹間皮膚正常。皮疹最盛時體溫最高,可達40℃以上。此時中毒癥狀加重,病人精神萎靡,眼結膜充血及畏光明顯,咳嗽加重,甚至出現嗜睡、煩躁及抽搐。皮疹一般於出現後5日漸退,可有細糠狀脫屑,遺留棕黑色色素沉著斑。皮疹消退的同時體溫亦下降,中毒癥狀、眼結膜充血及咳嗽亦漸恢復。一般病程約為10日。成人麻疹一般較重,體溫高,皮疹多,但並發癥少。麻疹除上述典型表現外,還有以下類型。

  ① 輕型麻疹。見於近期內註射過γ-球蛋白等被動免疫制劑或接種過麻疹疫苗的兒童。潛伏期可長達3~4周。僅有低熱,全身癥狀和上呼吸道炎癥輕、皮疹和口腔麻疹粘膜斑不明顯。

  ② 重型麻疹。多發生在體弱或營養不良兒童、並發細菌性或其他病毒性肺炎及心功能不全等的病人。主要表現高熱(40~41℃)、譫妄、昏迷、抽搐、大批紫褐色皮疹,全身中毒癥狀明顯,這稱為中毒性麻疹。皮疹也可呈出血性,並有消化道、泌尿道等部位的出血,這稱為出血性麻疹。有的表現為皮疹未出透或稀少,色暗淡或皮疹驟退,並有面色蒼白、唇及指端紫紺、脈細速、血壓下降、心音低鈍,這稱為休克性麻疹。

  ③ 異型麻疹。接種麻疹滅活疫苗6月至6年後,當感染麻疹或再次接種麻疹滅活疫苗時,可以發生此型麻疹。可能是遲發型變態反應所致。有高熱、頭痛、肌痛,皮疹由四肢末端開始,向軀幹及面部發展。皮疹呈多形性,有蕁麻疹、皰疹、紅斑、紫癜等。常伴有肺炎。血嗜酸性白細胞增多。麻疹病毒分離陰性。血清血凝抑制抗體強陽性。目前國內采用麻疹減毒活疫苗預防,故此型麻疹罕見。

  患麻疹後並發癥較為常見,最常見的並發癥是支氣管肺炎,這是麻疹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出疹早期,可由麻疹病毒引起,一般表現不重。在出疹期或皮疹消退後,可由細菌或其他病毒引起,表現為高熱不退或退熱後再次發熱、咳嗽、氣促、鼻翼搧動、口唇及指端紫紺。胸透肺部有陰影。其次為心血管功能不全,這多見於2歲以下幼兒及並發重癥支氣管肺炎時,因毒素、缺氧、感染等引起心肌炎癥及變性所致。表現有氣促、面色蒼白、皮疹隱退或不透、四肢冷、脈細速、心率快、心音低鈍、肝臟逐漸增大並有壓痛、頸靜脈擴張等心力衰竭等表現。並發喉炎時表現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嚴重者有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吸氣時有三凹征(鎖骨上窩、肋間和胸骨上、下窩凹陷)及紫紺等。若不及時治療,可因上呼吸道梗阻窒息而死亡。腦炎發生率約為麻疹病人的0.01~0.5%,發生在出疹後3周內,以出疹後2~6日多見。有發熱、頭痛、嘔吐、頸強直,亦可出現驚厥、昏迷及肢體癱瘓。病死率約為15%。恢復後約1/3病人留有癱瘓及癡呆等後遺癥。其他少見的並發癥有化膿性中耳炎、多發性神經根炎、脊髓炎、多發性硬化、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視神經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診斷 根據發病前10~14天接觸過麻疹病人;出現發熱、上呼吸道炎癥、頰粘膜有麻疹粘膜斑、發熱3~4日後發生皮疹等典型臨床表現,診斷一般不難。血象有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對不典型病例可取早期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查多核巨細胞或用熒光抗體法檢查脫落細胞中的麻疹病毒抗原,這有助於早期診斷。亦可取早期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血、尿接種於人胚腎或人羊膜細胞組織培養中分離病毒。取病人急性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做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可用於診斷。測定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有助於早期診斷。

  麻疹須與風疹及幼兒急疹鑒別(見表)。

麻疹與風疹和幼兒急診的鑒別

  治療和預防 尚無特效治療,以一般支持和對癥療法為主,並加強護理和防治並發癥。亦可應用中醫中藥治療。發現病人後應註意隔離病人至出疹後5日。托幼機構除隔離病人外,應對接觸者進行檢疫。對接觸麻疹病人的易感者可進行被動免疫,註射γ-球蛋白、胎盤球蛋白、恢復期病人或成人血及血漿等,若在接觸5日內註射,常可防止發病,接觸6日後註射,可減輕癥狀。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接種後抗體陽轉率達95%以上,保護率可高達90%以上。易感兒童接觸麻疹1~2天內註射麻疹疫苗仍可減輕癥狀,如果時間再長,則須同時註射γ-球蛋白等。一般接種後4~6年,抗體逐漸減少,因而有人主張於接種後4~5年再復種一次。

  

參考書目

 王季午主編:《傳染病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