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腦(脊)膜及蛛網膜的炎癥性改變。或稱腦脊膜炎。包括由細菌、病毒、真菌、螺旋體、立克次氏體、寄生蟲及原蟲等所致的感染性腦膜炎,以及由白血病、惡性腫瘤顱內轉移、外傷及物理化學因素等所致的非感染性腦膜炎。病原體為化膿性細菌者稱化膿性腦膜炎;病原體為結核桿菌、病毒、真菌、螺旋體等者稱非化膿性腦膜炎(如真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非上述病原體引起者則稱無菌性腦膜炎。繼發於其他感染的頭痛、嘔吐、腦脊液壓力增高而其他正常者稱虛性腦膜炎。臨床上常見,急性性或亞急性起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和腦脊液白細胞增多。嚴重程度及預後不一。病原體(如腦膜炎雙球菌、結核桿菌、病毒、鉤端螺旋體等)可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腦膜,也可由鄰近組織的感染(如慢性中耳炎、鼻竇炎、開放性顱腦損傷及顱底骨折等)直接擴散而來,也可為腦內的結核瘤、腦膿腫向腦膜蔓延擴散而成,個別病例的病原體還可經腰椎穿刺或手術植入。

  各種病原體所致腦膜炎的病理改變基本相似,早期僅有軟腦膜及大腦表淺血管充血擴張,隨後炎癥沿蛛網膜下腔擴延,遍及腦表、腦溝、腦底及腦室等。當腦膜粘連影響腦脊液環流時可導致腦積水、腦室擴大,鏡檢可見腦膜中以多核白細胞為主的炎癥細胞浸潤、血管充血、腦水腫等。結核性腦膜炎除上述病理改變外,還可有小的結核結節形成,腦底部充滿黃厚粘稠的滲出物,腦血栓形成時可引起多處腦梗塞。真菌性腦膜炎時沿血管周圍及軟膜下有真菌聚集,甚至形成膿性或慢性肉芽腫。慢性過程者可有廣泛性腦萎縮。不同病原體引起的各種類型的腦膜炎,常具有許多共同的癥狀和體征。病程可呈急性或亞急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及不同程度的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疲倦無力等。不少病例還有嗜睡、譫妄、昏迷等意識障礙及癲癇發作。檢查時可發現腦膜刺激征,如頸項強直、克爾尼格氏征陽性(病人仰臥,檢查者將其一側下肢屈曲,再慢慢伸直小腿則下肢肌肉極為緊張,伸膝受限,並出現疼痛)及佈魯金斯基氏征陽性(病人仰臥,兩下肢伸直,檢查者將其頭部抬起,則覺其頸項僵硬,且抬頭時兩下肢屈曲)等。炎癥侵入顱內血管及腦實質時可出現肢體癱瘓及失語。腦底顱神經受累則出現復視、眼肌麻痹和視力障礙、面癱、難聽、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癥狀。後顱窩發生蛛網膜粘連導致腦脊液循環梗阻時,引起腦內積水,顱內壓增高癥。

  腦脊液檢查對各型腦膜炎的診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一般均有白細胞增多,但根據病原體的不同,其增多的數目和性質各異。蛋白質量大多增高,糖和氮化物可隨病原不同或正常或減低。在某些類型的腦膜炎腦脊液塗片或培養可找到致病菌。動物接種和病毒分離對確定病原更有意義。

  化膿性腦膜炎 由化膿菌如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等所致。化膿性腦膜炎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在冬夏季流行外,腦膜炎的發病多無明顯季節性。起病多呈急性,少數較隱襲。先出現畏寒、發熱、全身不適及上呼吸道癥狀,隨之出現頭痛、嘔吐、頸項強直、全身疼痛、羞明和躁動不安、意識模糊等。檢查有腦膜刺激征或眼外肌麻痹、面癱、失語、一側或雙側病理征等。大約90%以上的流行性腦膜炎病人皮膚、粘膜有瘀點或瘀斑,或出現大片皮膚壞死。周圍血中白細胞數增高,嗜中性粒細胞占80~90%。腦脊液壓力增高,混濁;細胞數增多,在200~2000個/mm3之間,其中多形核白細胞占大多數。蛋白質含量增高,糖、氮化物減低,乳酸、乳酸脫氫酶含量增多,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均增高。通過腦脊液塗片檢查及細菌培養可找到致病菌。腦脊液糖含量降低及乳酸脫氫酶增高,借此可與非細菌性腦膜炎鑒別;多形核白細胞增多,可借此除外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診斷一經確立,應即予抗生素治療,並根據病原體選藥。對流行性腦膜炎應首選磺胺藥,其他如青黴素、氯黴素等也有很好的療效。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控制腦水腫和減輕炎癥反應。

  結核性腦膜炎 常伴發於肺結核、支氣管淋巴結核及粟粒性結核等。以兒童多見。往往起病緩慢,癥狀輕重不一。臨床表現為低熱、嘔吐、食欲不振、視力模糊、頸項強直、克爾尼格氏征陽性、眼底視神經乳頭水腫、眼肌麻痹、肢體癱瘓等。嚴重者有意識障礙。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正常或呈毛玻璃樣,靜置數小時後可有薄膜形成;白細胞輕度或中度增多,每立方毫米常達數十至數百個,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量中度增高;糖、氮化物含量減低。腦脊液薄膜或沉淀物塗片染色或培養、動物接種可找到結核菌。對擬診病例進行試驗性抗癆治療有助於診斷。在抗結核藥中首選者為鏈黴素和異煙肼,並可與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聯合應用,治療必須充分、徹底以減少可能的復發(見結核病)。

  病毒性腦膜炎 多種類型病毒引起的非化膿性腦膜炎。病毒在侵害腦膜的同時,常不同程度地累及腦實質,故常稱病毒性腦膜腦炎。常見的致病病毒為單純皰疹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腸道病毒、ECHO病毒、庫克薩基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性腦膜炎為散發性,無明顯地區性和季節性。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表現為中度發熱、頭痛、嘔吐、全身肌肉疼痛、倦怠無力、精神失常等。約1/3~1/2病例以精神異常為起始癥狀,如表情呆滯、言語減少,行為定向力和記憶力障礙,生活懶散等。一般病情比化膿性或結核性腦膜炎為輕。血象無著變。腦脊液白細胞輕度或中度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量正常或略高;糖和氮化物正常。腦電圖檢查80~90%為彌漫性異常,以額、顳葉改變為主。腦電圖改變可於臨床癥狀尚不明顯時出現,故有助於早期診斷。病毒性腦膜炎屬良性過程,歷時十數日或數十日,一般愈後無後遺癥。偶有遷延數月,反復發作以至死亡者。單純皰疹病毒性腦膜炎病情多嚴重,預後較差。

  真菌性腦膜炎 真菌侵害腦膜所致,因腦實質往往同時受累,故又稱真菌性腦膜腦炎。見於世界各地,其中以隱球菌感染最為多見。此外還有放線菌、星形諾卡氏菌、芽生菌、球孢子菌、念珠菌、結合黴菌所致者。臨床表現多呈亞急性或慢性過程。新形隱球菌性腦膜炎多為亞急性或反復發作過程。癥狀以頭痛、嘔吐、發熱和腦膜刺激征為主。可有視乳頭水腫、意識障礙、抽搐及癱瘓。腦脊液壓力增高,細胞數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量增高,糖、氯化物減低,與結核性腦膜炎的腦脊液改變相似。80~90%可以從腦脊液中直接塗片染色檢得帶莢膜的病原體。新形隱球菌性腦膜炎病例所見隱球菌病、球孢子菌病、結合黴病、念珠菌病。急性真菌性腦膜炎的死亡率相當高,達80~100%。治療用藥為二性黴菌B、廬山黴素等。大蒜口服或註射治療也獲得療效。

  虛性腦膜炎 見於一些發熱性疾病,如中耳炎、肺炎、傷寒、瘧疾等病程中。出現頭痛、頸項強直和克爾尼格氏征陽性等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壓力增高,而細胞數不增多,故又稱漿液性腦膜炎。隨著原發病的恢復,腦膜刺激征亦消失。部分病例可能因矢狀上竇血栓形成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