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攝鈉過多或過少,或水代謝紊亂,超過腎臟調節能力引起的體內含鈉過多或過少,或體液Na+濃度過高或過低。由於鈉與水的代謝密切相關,因此通常將水、鈉代謝紊亂一起討論。

  鈉是體液中含量最多的離子。正常人體每千克體重含Na+約為40mmol,其94%存在於細胞外液。Na+與其相應的陰離離子,如Clˉ、HCO3-等構成細胞外液總滲透濃度的90%,因此它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及保持其容量上,起舉足輕重的作用。Na+的其他生理功能尚有:①增強全身神經肌肉的應激性,缺鈉時全身肌肉無力,甚至麻痹;高鈉時神經肌肉易興奮,甚至引起痙攣。②Na+能協助葡萄糖在腸道被吸收,否則葡萄糖吸收會發生障礙。

  為瞭維持體內鈉的平衡,人體每天需攝入一定量的鈉,但多數天然食物中含鈉甚少,故需在飲食中添加食鹽(NaCl)。每天攝食鹽量的多少,每人習慣上有很大差異,一般為每日3~10g。攝食鹽較多時,腎可通過尿排出多餘的鈉,攝鹽少時,尿中幾乎不含NaCl,因此無論攝食鹽量多少,在一定范圍內均可保持體內鈉的平衡。腎的調節主要依靠:①由腎小球濾過的Na+,99%被腎小管所回吸收,腎小管回吸Na+略有增減,即可有效地控制尿鈉的排泄;②缺鈉時可引起細胞外液容量減少,當血容量減少時,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增多,醛固酮作用於遠曲小管,促使其回吸鈉;反之尿排鈉增多。

  除腎外,平時鈉由其他途徑丟失很少。但當大量出汗,或嘔吐、腹瀉、胃腸引流時,鈉可隨之大量丟失。

  腎對鈉平衡調節有一定限度,腎臟本身的疾病可以降低其調節能力。當鈉的攝入或丟失超過腎調節能力時,即會引起體內鈉代謝紊亂,如引起高鈉血癥或低鈉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