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流行性感冒(簡稱副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兒童,主要表現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和肺炎。阻塞性喉炎是本病的特徵。多在秋、冬季發病。治療以對癥和支持療法為主。

  副流感病毒屬副粘液病毒科,為RNA病毒。圓形,直徑為120~300nm,病毒核心部分為單股RNA,外有核殼,最外層為類脂質包膜,表面有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血凝素可吸附和凝集豚鼠、人和雞的紅細胞,可用作血凝抑制試驗。血清型有1~4型型,第4型又有甲、乙兩個亞型,各型之間有交叉抗原性。對乙醚和酸 (pH3以下)均很敏感。病毒可在猴腎細胞及人上皮細胞和雞胚中生長。亦可將含病毒的材料接種於豚鼠和地鼠以分離病毒。傳染源為病人和帶病毒者。病毒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經空氣飛沫傳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見於2歲以下幼兒,第4型感染多在6歲以下兒童。6歲以上兒童和成人多數已有免疫力,可以再感染,但癥狀較輕。潛伏期3~6日。主要表現以下類型:①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發熱、鼻堵、流清鼻涕、打噴嚏、咽痛、咽部充血等。年長兒童和成人再感染時,多以此型表現為主。②急性氣管炎和支氣管炎,表現發熱、咳嗽、咯痰及氣喘等。③阻塞性(哮吼性)喉炎,表現聲啞、犬吠樣咳嗽、呼氣性喘鳴等,夜間發作明顯。嚴重時有吸氣性呼吸困難,表現為三凹征(吸氣時有鎖骨上窩、胸骨上、下窩和肋間凹陷)和青紫。④細支氣管炎和肺炎,表現發熱、咳嗽、呼吸急促、鼻翼搧動,嚴重者可出現青紫,其表現與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不易鑒別。可用呼吸道分泌物做猴腎細胞組織培養分離病毒及急性期、恢復期雙份血清做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及中和試驗,以助確診。

  無特效治療,以支持和對癥療法為主。繼發細菌感染時,可用抗生素治療。目前尚無滿意的預防措施,多價減毒活疫苗能誘生抗體,但預防效果需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