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強腐蝕作用的化學物質對人體組織的損害。腐蝕劑通常指強酸和強鹼,屬強烈的原漿毒,可引起嚴重的組織損傷,甚至穿孔,或遺留瘢痕、狹窄。強酸主要指硫酸(H2SO4)、鹽酸(HCl)、硝酸(HNO3)三種無機酸。廣泛應用於化肥、化工、鋼鐵、電鍍鍍、印染、造紙、鞣革、炸藥、金屬加工酸洗、人造纖維、照相等行業。硫酸為無色油狀液體、不揮發、加熱到50℃以上可產生三氧化硫煙霧,對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性。硝酸為無色液體,濃硝酸在空氣中可釋放出五氧化二氮(N2O5),即硝酐,與空氣中的水蒸汽形成酸霧,不久即分解為氮氧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氮,具有刺激性。濃鹽酸與空氣接觸可以釋放出具有刺激性的氯化氫氣體。

  這三種強酸對皮膚粘膜均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可使蛋白質凝固,成為不溶性酸性蛋白,引起局部皮膚粘膜的燒傷和壞死。

  口服強酸後在口腔、食管、胃腸引起充血、水腫、壞死及潰瘍。創面可產生不同顏色的痂皮。繼而發生穿孔、瘢痕形成、狹窄及畸形。

  強酸煙霧吸入後對肺組織產生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破壞瞭肺泡壁的表面活性物質,使肺泡壁通透性增強,致使液體由毛細血管滲透到間質和肺泡內產生肺水腫。

  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吸收的過量強酸,進入血液後,與血液中貯備的堿(碳酸氫鹽和堿性磷酸鹽)相結合,可產生酸中毒,並損傷肝、腎,引起黃疸、肝功能異常。尿中有蛋白質,管型,紅、白細胞或血紅蛋白。

  濃硫酸的致死量約為1ml,濃硝酸為8ml,濃鹽酸約為15ml。

  長期接觸低濃度酸霧的工人可產生牙齒酸蝕癥、皮炎、濕癥和慢性支氣管炎。

  口服強酸後,應立即飲用或向胃內灌入弱堿類溶液如氫氧化鋁凝膠60ml,或石灰水的上清液(含0.17%氫氧化鈣)200ml或極稀薄的肥皂水100~200ml進行中和。然後內服生蛋清60ml、牛奶或豆漿200ml,用以保護燒傷的粘膜創面。禁忌催吐和胃管洗胃,也不能服用碳酸氫鈉液,以免胃腸道內脹氣,導致穿孔。

  有劇痛時皮下註射嗎啡或嘜啶。靜脈點滴1/6克分子乳酸鈉,糾正酸中毒。為預防消化道瘢痕形成,應口服潑尼松,10~20mg,每日3次,持續2~3周。

  吸入強酸後,應給予吸氧,2~5%碳酸氫鈉溶液噴霧吸入、鎮靜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及靜脈註射脫水藥物。

  皮膚和眼部燒傷後,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5~10分鐘。燒傷皮膚亦可用1%氨水或4%碳酸氫鈉溶液洗滌,然後分別按皮膚和眼燒傷進行常規處理。硫酸、硝酸和氫氟酸為強腐蝕劑而鹽酸和濃有機酸(如醋酸、甲酸、草酸)的腐蝕性較弱。

  強堿類中毒 強堿主要包括氫氧化鈉(NaOH)、氫氧化鉀 (KOH)、氧化鈉(Na2O)、氧化鉀(K2O)四種。廣泛應用於冶金、造紙、染料、印染、紡織、人造纖維、制皂、制藥、制革、化驗試劑等行業。碳酸鈉、碳酸鉀、氫氧化鈣、氧化鈣腐蝕性較弱。

  強堿具有強烈的腐蝕性,易溶於水而放出熱量,它的固體或濃溶液與組織接觸後,能迅速吸收組織中的水分,與組織蛋白質結合而成為凍膠樣的堿性蛋白鹽,與脂肪結合成肥皂,損壞細胞膜的結構,使堿迅速侵入組織內,造成嚴重的組織損害,甚至壞死、形成較深的潰瘍。口服強堿後,口腔粘膜呈紅棕色,有水腫、潰瘍、食管或胃可發生穿孔,常可因瘢痕收縮而致消化道狹窄。強堿進入眼內,可引起結膜炎,結膜和角膜的水腫、潰瘍及壞死,嚴重者可致失明。

  內服強堿後,應盡速給予食用醋,3~5%醋酸或5%稀鹽酸,飲用大量橘汁或檸檬汁以中和之。繼而給蛋清水、牛乳、豆漿、植物油口服,每次200ml。皮膚及眼部燒傷後,即刻用清水沖洗,洗到皂液物質消失為止,再按燒傷處理。早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防止瘢痕狹窄。其他尚應進行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