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遺傳性疾病,異常血紅蛋白S(HbS)所致的血液病,因紅細胞呈鐮刀狀而得名。最初見於非洲惡性瘧疾流行區的黑人中。HbS雜合子對惡性瘧疾具有保護性。單核吞噬系統將鐮狀細胞連同瘧原蟲一起清除,瘧疾不治自愈,使HbS雜合子患者得以生存。此病在非洲多見,目前美國也不少。鐮狀細胞病可分為 HbS純合子的鐮狀細胞貧血(簡稱鐮貧),雙重雜合子兼有HbS和HbA的鐮貧-地中海貧血和鐮貧-HbC病,三者都有明顯臨床癥狀。另外尚有HbS雜合子的鐮狀細胞特徵,基本無癥狀。

  發病機理 HbA珠蛋白β鏈第6位氨基酸上的谷氨酸為纈氨酸所代替後形成HbS,HbS有電荷的改變,在低氧狀態下溶解度比HbA低5倍。在氧分壓低的毛細血管區,HbS溶解度銳減而成半凝膠狀態,集合成管狀,使紅細胞扭曲成鐮刀狀,叫做鐮變。開始鐮變時鐮狀細胞是可逆的,經過反復缺氧則形成不可逆性鐮狀細胞。鐮狀細胞僵硬、變形性差,不易通過毛細血管而使毛細血管內血流減慢,引起組織缺氧,加重鐮變過程,形成惡性循環。血流緩慢又引起微血栓,導致不同部位的劇烈疼痛。鐮狀細胞在毛細血管內遭受機械性損傷,容易破壞,導致血管內溶血。未被破壞者因含有包涵體容易在脾臟內破壞,導致血管外溶血。

  臨床表現 癥狀常在月齡4個月後胎兒型Hb(HbF)下降、HbS上升、鐮狀細胞數增多後出現。一方面表現為慢性溶血性貧血,平時有比較恒定的輕度貧血,伴有鞏膜輕度黃染,肝臟輕、中度腫大、嬰幼兒可見脾大,隨年齡增長脾臟因纖維化而縮小。當寒冷、感染、脫水時貧血癥狀加重、黃染也加深。另一方面由於毛細血管微血栓而引起疼痛危象。嬰幼兒指(趾)、手(足)背腫痛多見,兒童和成人四肢肌痛,大關節疼痛和腰背痛多見。另外尚有劇烈腹痛、頭痛、甚至昏迷和肢體癱瘓等。嚴重感染時可出現貧血危象,表現為急性溶血和脾臟急劇增大,可於短期內死亡。偶見再生障礙性貧血危象。長期患病者肝、脾、腎、骨關節、皮膚等出現慢性器官損害。患者瘦弱、易疲勞,易感染各種疾病,伴營養不良。鐮貧-地中海貧血的癥狀與鐮貧相似,鐮貧-HbC的癥狀較輕。鐮狀細胞特征少,但可見血尿和低滲尿。

  診斷和防治 患者是黑人或與黑人有血緣關系。呈慢性溶血性貧血。兒童和成人患鐮貧時脾臟不大,患鐮貧-地中海貧血時則肝脾都腫大。常述全身疼痛。實驗室檢查:血塗片可見有核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增高,鐮變試驗陽性。Hb電泳發現HbS帶,鐮貧時HbS帶在80~97%,鐮狀細胞特征在30%以下,均有助於診斷。對黑人的新生兒進行臍血Hb電泳,及時發現HbS帶,做到早期診斷和治療。由於HbSβ基團缺少一個MstⅡ內切酶切點,可借此特點進行產前診斷,對純合子應中止妊娠。

  至今尚無根治措施。若患者從小獲得良好的醫療照顧,預後可較好。治療的關鍵是增強體質、防治感染、避免出現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患病時應註意糾正脫水、酸中毒以及高滲狀態,缺氧時積極輸氧;疼痛危象時可應用適量止痛鎮靜藥,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環;應積極搶救貧血危象,輸血輸液,糾正休克和控制感染。任何嚴重情況或需要進行大手術前可輸血,使HbS降至3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