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或直腸下端與肛門旁皮膚之間發生的異常通道。為肛管直腸下端和周圍感染的後遺癥。多見於成人,在肛門疾病中是常見病。肛瘺和痔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病。

  一般肛瘺都有一個內口和一個外口,稱為簡單肛瘺,80%的內口位於齒狀線的後正中處,因為該處隱窩較深,又最易受到糞便的損傷。外口有時能自行閉合,但不久又破潰。陳舊肛瘺,疼痛不明顯,但肛門旁經常有分泌物沾汙內褲。偶爾外口可長期癒合,內口仍存在,即成為單口內瘺,或者內口癒合,外口因瘺管引引流不暢而不愈,變成單口外瘺。

  病因和病理 直腸下端和肛管有一些特殊的解剖結構,如直腸柱、肛瓣和隱窩等,在排便時經常受到糞塊的摩擦,發生損傷的機會很大。隱窩內有肛腺的開口,隱窩呈袋狀,易積存糞便,肛腺分泌的粘液也容易引流不暢。直腸和肛管內平時有大量細菌存在。直腸下端和肛管周圍有許多潛在的解剖間隙,充滿脂肪和疏松結締組織。上述這些特點都是為感染創立瞭極為有利的條件,所以感染多來自肛管內。肛門旁皮膚富於毛囊和皮脂腺,皮下脂肪也較厚,加以局部不清潔,內褲摩擦或便後用硬紙揩拭都容易造成表皮損傷,也容易發生與一般的皮膚感染相似的肛周皮下感染,不過這種感染比較淺在,一般不會形成肛瘺。直腸下端和肛管的感染,細菌侵入部位多在齒狀線附近,特別是隱窩,此處即構成瘺管的內口,感染形成膿腫後自行在肛門旁破潰或經手術切開,膿汁排凈,急性炎癥消退後,殘餘的傷口經久不愈,成為瘺管的外口。若內口較大,可有少量的糞便和氣體由外口排出。肛瘺的周圍還可發生新的膿腫,膿腫通過其他表淺的部位破潰,形成新的外口。反復感染可致出現兩個以上的外口,少數情況下也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內口。這種有兩個以上的外口或內口的肛瘺,稱為復雜肛瘺,值得註意的是約20%的復雜肛瘺為結核性,但已很少見。此外直腸的局限性腸炎也可並發肛瘺,這種病人常有胃腸道其他部位的非特異性炎性病變存在。

  診斷 比較容易,在外口和肛門之間,皮下常可觸及硬韌的索條。在多數情況下,外口位於經肛門中心橫線的後方者,其內口在齒狀線的後方,瘺管多呈彎曲走行,而外口位於橫線的前方者,其內口也在前方,瘺管大多短而直,常需借助於由外口註入美藍才能找到內口。

  治療 肛瘺很難自愈,需手術治療。肛門周圍膿腫破潰後,應在一個月後急性炎癥完全消退後再行手術。慢性肛瘺急性感染時也不宜手術。手術的原則是充分擴張肛門,找到內口後,將整個瘺管經皮膚完全豁開。可以用手術刀切開,也可以用掛線的方法。掛線實際上是一種慢性切開。在瘺管被掛線勒開的過程中,傷口也隨之愈合。瘺管多數通過括約肌皮下部或是淺部的一部分,切開後不影響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如為高位肛瘺,則需分期手術或手術切開結合掛線療法,以免一次切斷肛門直腸環。肛瘺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真正的內口,術後妥善換藥也很重要。

  預防 定時大便,保持大便通暢,註意肛門清潔衛生,有利於預防肛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