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可由多種病因所引起。其病理改變是肝細胞的變性和壞死,繼之以彌漫的纖維化,肝實質細胞形成再生結節,肝小葉結構改建,由纖維間隔分成若幹假小葉。肝組織內纖維組織增生,肝質地變硬,故稱肝硬變。早期多無明顯癥狀,晚期可發生門脈高壓癥、肝功能衰竭以及多系統受累的表現。

  分類 肝硬變的病因很多,病理特點也不一致,目前尚無滿意的統一分類。1970年代,幾次國際會議建議將肝肝硬變分為:①小結節性。即大部分硬變結節的直徑小於3mm,比較均勻,常見的病因是長期酗酒或營養不良。②大結節性。結節大小不一,最大可達3~5cm,間隔也粗細不一,由於慢性肝炎後所致者多屬此型。③混合型。大小結節混合存在。④不完全分隔性。纖維組織包圍多個小葉,並向小葉內伸展,但不完全形成分隔,一般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血吸蟲引起的肝硬變多屬此型。這種分類主要是基於大體的病理形態,靠臨床或肝穿刺難以完全判斷,故臨床上不實用。單憑臨床表現,要明確引起肝硬變的病因,也非常不易。因而,仍然有人按病因進行分類。

  病因 主要有:

  病毒性肝炎 主要是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所致。甲型肝炎不引起肝硬變。乙型肝炎一般經過慢性活動性肝炎階段發展至肝硬變。上海報道,追蹤424例急慢性肝炎發展為肝硬變者占2.5~13.2%。乙型肝炎是中國肝硬變的主因,許多研究表明丙型肝炎也是重要原因。

  慢性酒精中毒 乙醇作為肝硬變的病因,在西方國傢中占首位,在歐洲為42%,美洲為66%。亞洲僅占11.9%,在中國也非主要原因,僅占肝硬變患者的5%左右。飲酒的量和時限同肝硬變的發病率有直接關系,長期飲酒者,首先肝細胞代謝受損,繼之肝組織內纖維組織增生,而後發展為酒精性肝硬變。

  血吸蟲病 血吸蟲排卵於肝臟內的匯管區,造成局部阻塞而繼發匯管區炎癥及肉芽腫,並導致廣泛纖維化,終於使肝臟硬變。

  膽汁性肝硬變 在中國多繼發於肝外膽管狹窄梗阻。原發性膽汁性肝硬變為一種原因未明的肝內膽汁鬱積而引起,在中國非常少見。

  其他病因 藥物誤用或中毒、長期肝鬱血(如慢性心功能不全)、代謝紊亂(如血色病)、肝豆狀核變性時銅沉積於肝臟、α1-胰蛋白酶缺乏癥等。營養失調與肝硬變的關系尚不十分明瞭。有些原因不明的,稱之為穩原性肝硬變。

  肝硬變形成的機理,近年來雖然研究頗多,但仍未完全瞭解。

  臨床表現 差異很大。

  癥狀 中國多數病人常從慢性活動性肝炎演變而來,故可有慢性活動性肝炎的癥狀及體征。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癥狀,或僅有一般的食欲減退、乏力、上腹不適等非特征性癥狀。有時甚至一直無癥狀,直到手術或屍體解剖時才發現有肝硬變。在病程晚期時,由於肝硬變的進展,肝功能明顯受損,逐漸出現失代償的癥狀,此時主要有:①食欲減退、惡心、嘔吐。②體重下降、疲倦乏力。由於肝功能不全、各種代謝障礙所致,尤其是蛋白質合成不足。③上腹或肝區疼痛、腹瀉、腹脹。④肝功能減退,影響凝血因子合成,致有出血癥狀,如牙齦、鼻腔及皮膚出血等。

  體征 主要有:①臉色黝黑,面容消瘦憔悴。②皮膚可有小血管擴張、蜘蛛痣、手掌發紅等。有的患者可有輕度黃疸。由於凝血因子合成障礙及脾功能亢進,皮膚粘膜可有瘀點及新鮮出血。③肝臟增大,質地中等硬度,有觸痛或叩痛;晚期因肝臟硬變萎縮而不易觸及;脾臟一般也出現腫大、質硬。④當門脈高壓形成時,可出現腹壁靜脈曲張,靜脈流向臍上或臍下,明顯者呈海蛇頭狀。有時在上腹壁曲張靜脈上可聽到靜脈雜音,肝硬變的腹壁靜脈曲張應與下腔靜脈阻塞引起者相區別,後者靜脈流向由下向上。⑤晚期可出現腹水,有時伴有胸水。⑥由於內分泌失調,可致男性乳房增大、睪丸萎縮,女性經閉、不孕等。

  實驗室檢查 主要有以下兩項:

  血常規 脾臟明顯增大者常有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肝功能試驗 主要表現為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增加,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例倒置。血清蛋白電泳可顯示白蛋白下降,γ-球蛋白升高,β-脂蛋白也可升高。血清凝血酶元時間延長。肝細胞的排泄功能異常而致溴磺肽鈉(BSP)及吲哚氰綠試驗(ICG)不正常。肝硬變患者的血清轉氨酶常為正常,若血清轉氨酶增高,則多提示患者肝臟有活動性病理改變,此時血清膽紅質也可輕度或中度增高。

  合並癥 肝臟受損硬變後,由於肝臟的生理功能受損和肝內血管分佈失去正常形態,因而發生一系列的合並癥,主要有七種。

  門靜脈高壓 肝硬變時,門靜脈血流不能順利地經過肝靜脈而受阻,加之肝動脈與門脈分支間短路形成,使門靜脈壓力增加,可超過200mm水柱(見門靜脈高壓)。

  腹水 是晚期肝硬變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見腹水)。

  上消化道大出血 由於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並可導致休克、腹水或肝性昏迷。不過,肝硬變患者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時,其原因除上述曲張靜脈破裂外,也要考慮其他合並癥,大約有25~30%肝硬變患者,其出血原因是並發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或急性胃腸粘膜損傷所致。鑒別出血原因,對於正確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肝性腦病 是肝功能衰竭的終末期表現。肝性腦病一般分四期:1期,輕度意識障礙,表情淡漠,易激惹;2期,昏迷前期,表現嗜睡,定向力及理解力減退,性格明顯改變,雙手有撲翼樣震顫;3期,昏睡期,患者昏睡或嚴重精神錯亂,但對刺激尚有反應;4期,昏迷期,患者處於昏迷狀態。誘發肝性腦病的原因有:①上消化道大出血,加重肝組織缺氧;②感染,尤其是陰性桿菌敗血癥;③大量放腹水或利尿,導致體內水和電解質紊亂;④攝取含氮量高的食物,致氨中毒加重;⑤其他還有手術、麻醉、使用安定鎮靜藥物。引起肝性腦病的病理機制主要有:①氨中毒。肝硬變時有內源性及外源性的血氨生成過多,同時又因肝功能衰竭及門體靜脈分流而使血循環中的氨含量增高。血氨過高可幹擾腦組織能量代謝,影響大腦功能。②假性神經遞質。由於肝功能障礙,由酪氨酸、苯丙氨酸形成的胺(β-羥酪胺)及苯乙醇胺不能被肝分解清除而進入腦組織,與正常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競爭而將其取代,以致影響大腦功能,出現神志變態,及至昏迷。③血漿氨基酸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三種支鏈氨基酸(纈、亮、異亮氨酸)含量降低,而芳香氨基酸(色、酪、苯丙氨酸)升高。以致支鏈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由正常的3.0~4.0下降至1.0或更低,因而芳香氨基酸進入腦組織增多,形成假性神經遞質,幹擾腦功能。④血中硫醇衍生物增加。此為肝臭味的來源。此外,短鏈脂肪酸增加,電解質紊亂,若引起低血鈉癥、低血鎂癥也可能有一定關系。

  肝腎綜合征 系肝硬變晚期突發的腎臟功能障礙,出現少尿、無尿及氮質血癥,伴有低鈉血癥。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瞭,可能與有效循環血量降低及腎血管收縮有關,腎臟組織學並無異常病變,預後嚴重。

  感染 包括腹水感染、敗血癥及結核病等。

  肝癌 常常在肝硬變基礎上發生。據統計,肝癌同時合並肝硬變者約占84%,肝硬變續發肝癌者約有14%。

  診斷 除註意肝炎病史、癥狀及體征外,肝功能化驗可出現異常。還可應用鋇餐 X射線檢查或胃鏡觀察有否食管靜脈曲張。腹腔鏡可直接觀察肝臟形態及表面有否結節。並可用一般肝臟穿刺或腹腔鏡下肝臟穿刺作病理組織學檢查。核素檢查、B型超聲波檢查及CT掃描等也有一定參考意義。

  治療 包括一般治療及合並癥的治療。

  一般治療 首先是對病人的休息和勞動作出妥善安排。肝功能代償者可參加輕工作;有慢性肝炎活動者按肝炎治療處理,肝功能喪失代償或發生合並癥者應臥床休息予以治療。病人飲食,原則上應高熱量、高蛋白質、低脂肪和富含維生素;忌煙酒;有肝性腦病趨勢者應限制蛋白質攝入;有腹水者應限制鈉鹽或進無鹽飲食;食管靜脈曲張者應避免堅硬能損傷食道的食物。

  藥物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藥,凡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的藥物均可試用。應補充維生素,對熱量攝入不足者給予葡萄糖液靜脈註射或點滴,可同時加用胰島素及氯化鉀;對患者需要而病情又許可者,可靜脈給氨基酸液或血漿白蛋白制劑。

  合並癥的治療 腹水不多者,隻要臥床休息、限制鈉鹽攝入,即可自發性利尿而消退腹水。同時應用利尿藥也可。對中等量腹水患者,除限制鈉鹽攝入外,應加服適量利尿藥,如噻嗪類(雙氫氯噻嗪等)並用氨苯喋啶或安體舒通,以減少鉀的丟失,無效者可口服或靜脈註射速尿。也可同時加用中藥。對頑固性重癥腹水,更須嚴格限鈉及水攝入,口服利尿藥,如安體舒通、氨苯喋啶、噻嗪類、速尿或利尿酸鈉等。使用利尿藥時,需註意血清鉀鈉的改變,以防止電解質紊亂。對有腹水患者不宜反復多次引流放出腹水,因為單純放出腹水,會丟失較多蛋白質,結果反而使腹水加重,而且也可發生體內電解質紊亂。近年來,采用腹水濃縮回輸入患者體內的辦法,可以防止蛋白質丟失的弊端。

  因食管胃底靜脈破裂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嚴重的合並癥,若搶救得當,可降低病死率。首先應輸血、輸液搶救失血性休克,恢復血容量,同時給予非手術的止血措施,如靜脈滴註垂體後葉素、三腔管氣囊壓迫胃底部和食管的曲張靜脈、局部灌註5%蒙塞爾氏液等。一般止血藥也可應用,但對大出血效果不顯著。各國倡用內窺鏡直視下食管靜脈註射硬化劑栓塞治療,既可進行擇期註射,也可作為急診應用。硬化劑類型有5%油酸乙醇胺、魚肝油酸鈉、乙氧基硬化醇、硫酸四癸鈉以及一些復方制劑。經內科治療後仍出血不止者,可考慮外科緊急手術治療。

  對肝性腦病的治療,首先是消除誘發因素。飲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宜禁蛋白質,待病情改善後,可漸增加蛋白質30g/d。宜補充維生素,但維生素B6可影響多巴進入腦部,故宜不用或少用。註意恰當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及酸堿平衡,如缺鉀、低鈉血癥及酸中毒等。有時肝硬變有稀釋性低鈉血癥及消耗性低鈉血癥,註意不宜過多補鈉。為瞭移除腸內積存血液或蛋白,可服導瀉藥或灌腸,灌腸液宜偏酸,以減少NH4+的吸收。為瞭抑制腸內細菌,促使乳酸桿菌增殖,有利於減少遊離氨形成,可服用乳酶生及其他尿素酶抑制劑。服用半乳糖甙-果糖可增加腸腔內酸度。新黴素口服與抗厭氧菌制劑甲硝唑(滅滴靈)合用,可提高療效。為瞭降低血氨,可應用谷氨酸鈉及谷氨酸鉀溶液靜滴,輕癥者口服谷氨酸鈉片劑。γ-氨酪酸亦可應用,精氨酸靜滴有助尿素合成而去氨,但酸中毒時不宜用。

  針對假性神經遞質,可應用左旋多巴,溴隱亭為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可試用,效果待核。

  鑒於肝性腦病的支鏈氨基酸與芳香氨基酸的比例失常,自1975年用支鏈氨基酸的復方治療肝性腦病以來,現在中國已有數種此類制劑,可口服或靜註,有一定效果。

  對於肝腎綜合征,重在預防,避免誘發因素。若早期發現,予以擴張血容量及利尿藥物。治療主要在於糾正低血壓和水電解質紊亂,控制感染;腹水采用濃縮回輸以及血透析等。有人主張用八肽加壓素以擴張血管,並給予利尿藥治療。

  預防 鑒於中國肝硬變患者多數由病毒性肝炎繼發而來,故對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是預防肝硬變的關鍵。另外如節制飲酒、防治血吸蟲病等也是重要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