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變質甘蔗發生的真菌毒素中毒,從1972年起在中國河北、天津、河南、遼寧、內蒙古、陝西、江蘇、貴州和山東等13個省、市、自治區屢有發生,共計發病178起,822人,死亡77人。甘蔗於秋季自廣東、廣西和福建運到北方保存過冬,若保存不當,甘蔗可變質,次年1~4月份出售時,食之引起中毒。多為散發病例。主要臨床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嚴重者1~3日內死亡,重癥者可遺留下終生殘疾。

  變質甘蔗中毒發病急,潛伏期最短者隻有10多分鐘,,也有長達17小時者。重癥病人和死亡者多為兒童。癥狀最初為嘔吐,頭暈,進而出現抽搐,四肢強直、屈曲、內旋,手呈雞爪狀,斜視,雙下肢痙攣性癱瘓等。

  病原體為甘蔗節菱孢(Arthrinium sacchari)、蔗生節菱孢(A.saccharicola)和暗孢節菱孢(A.phaeosperi-num)。在中毒甘蔗樣品中,節菱孢為優勢菌之一,其檢出率為58.7~65.6%;在中毒流行區市售變質甘蔗中檢出率為14.8%;正常樣品中一般不能檢出。毒素成分為3-硝基丙酸 (O2N-CH2-CH2CO2H)。

  變質甘蔗外皮失去應有的光澤,質軟,瓤部呈淺褐或深褐色,有或無黴點,嗅之無異味或有黴味和酒糟味。縱切成薄片直接鏡檢,甘蔗細胞內有大量黴菌菌絲侵染。

  根據明確的食用黴變甘蔗史,發病後的臨床癥狀,在排除急性腦炎、腦膜炎、腦外傷及其他食物或化學物質中毒的可能後,即可作出變質甘蔗中毒的診斷。臨床檢驗血、尿、便正常,肝腎功能正常,腦電圖顯示彌散性病變。後遺癥病人以錐體外系受損為主要臨床表現,腦的CT檢查雙側豆狀核毀壞性病變為其規律性改變。目前還缺乏特效療法。急性期應積極控制腦水腫,改善腦血液循環,這對預防後遺癥的發生有重要意義。為預防變質甘蔗中毒要加強食品衛生工作,宣傳有關知識。各級衛生防疫機構要抽查貯存的甘蔗,嚴禁變質的甘蔗上市。商業從業人員要加強貯存甘蔗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