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

  中國現代軍事傢,國民黨軍統帥,特級上將。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浙江奉化人。

  1907年在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肄業。次年赴日本進振武學校學習軍事。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起義後回國,投滬軍軍都督陳其美部任團長。1918年先後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和粵軍第2支隊司令。1922年6月陳炯明率部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往隨侍。1923年先後任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參謀長和行營參謀長,8月赴蘇聯考察。1924年國共合作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陳炯明,指揮右路作戰,8月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9月任第二次東征總指揮,率部殲滅瞭陳炯明殘部。1926年3月制造“中山艦事件”,5月提出“整理黨務案”,打擊和排斥中國共產黨人。隨後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黨部軍人部部長等職。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制定瞭各個破敵方針。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推動,廣大工農群眾的積極支援,國民革命軍指戰員英勇奮戰,十個月內基本上消滅瞭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在北伐戰爭中,蔣培植嫡系,擴大勢力,並與帝國主義相勾結,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並在各地“清黨”,從而破壞瞭第一次國共合作。1928年任國民黨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兼第1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1集團軍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第2、第3、第4集團軍對奉軍作戰。12月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導。1929年蔣以裁軍為名,召開編遣會議,企圖削減其他各派軍隊,激起馮、閻、李等強烈不滿,矛盾加劇,先後爆發瞭蔣桂戰爭和蔣馮閻戰爭,蔣以軍事和政治手段擊敗反對勢力。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妥協退讓,對共產黨和革命力量加緊鎮壓。1930年至1934年,先後調重兵對中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動瞭五次“圍剿”。1936年12月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經中共代表團參加談判,蔣被迫接受聯共抗日條件。抗日戰爭期間,在蔣統率下,中國軍隊先後在淞滬、忻口、南京、徐州、武漢、長沙、南昌等地作戰,阻滯瞭日軍的瘋狂進攻。但由於蔣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致使中國大片國土相繼淪陷。尤其是武漢失守以後,蔣介石先後發動三次反共高潮,嚴重削弱瞭抗日力量。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1月蔣被同盟國推舉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隨即應駐緬英軍請求,派遠征軍入緬甸支援英美盟軍對日軍作戰。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撕毀國共停戰協定,調160萬正規軍,於1946年6月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在人民解放軍有力反擊下,頭8個月被殲71萬人。1947年3月改為集中兵力向解放區東西兩翼的陜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不久被粉碎。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蔣被迫於1948年1月和8月先後采取分區防禦和重點防禦的戰略方針。從1948年9月起,國民黨軍主力在解放軍接連發動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被殲滅。蔣遂於1949年1月宣告“引退”,仍在幕後指揮,拒絕接受國共雙方代表談判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遂乘勝進軍,推翻瞭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蔣於12月敗走臺灣省。1975年4月5日在臺北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