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末期、中華民國初期培養陸軍軍官的教育機構。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編練新軍,在全國廣設軍事學堂。1906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韓傢墅創立北洋陸軍講武堂,學員定額180名,作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隨後,各地督撫經奏準,陸續建立瞭南洋(設於南京)、江西、雲南、東三省(設於遼寧)、湖南、廣東等陸軍講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繼續保留,1928年左右停辦。各地講武堂的組織、學制等情況不一。一般設總辦、監督(管教育)、提調(管人事)。。影響較大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設步、馬、炮、工等科,學制分1年和2年半兩種。北洋陸軍講武堂分兩個班,上級班訓練管帶、統帶和統制(相當於營、團、師長),下級班訓練哨官和督隊官(相當於排、連長),每期均為3個月。講武堂的軍事課分學科和術科。學科包括戰術、地形、兵器、築城和軍制學等課程,術科包括制式教練、戰鬥教練、射擊、劈刺、拳術等課程。此外,還設文、數、史、地等文化課。講武堂的教官多為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會員,學員中有不少人後來成為辛亥革命和護國軍的骨幹。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等早年曾在講武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