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

  獨立戰爭的前奏 七年戰爭結束以後,英國加強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和掠奪,限制殖民地工商業的發展,使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亞外,12個殖民地的代表會議選派56名代表在費城召開第1屆大陸會議(見大陸會議),通過宣言,,並建立大陸協會。新英格蘭的人民組織瞭民兵。馬薩諸塞的代表會議任命J.漢考克為安全委員會主席。馬薩諸塞總督T.蓋奇得悉民兵在距波士頓21英裡的康科德設有武器庫。遂於1775年4月18日夜派遣一支英軍奔襲康科德。波士頓安全委員會得知消息後,當晚派人馳赴列克星敦和康科德報信。翌日晨5時左右,英軍遭到列克星敦的民兵阻攔,英軍突然開火,民兵猝不及防,死傷十多人。英軍抵達康科德後,遭到民兵和農民的伏擊。英軍在返回波士頓的路上又不斷遭到民兵的襲擊。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戰鬥揭開瞭獨立戰爭的序幕。

P.裡維爾馳報英軍即將入侵的消息

北美獨立戰爭

  在北美殖民地爆發武裝起義的形勢下,第2屆大陸會議於1775年5月在費城召開,任命G.華盛頓為總司令。北美獨立戰爭全面展開。

  武裝起義階段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戰鬥後,大陸軍為解除英軍可能由加拿大直下紐約、控制哈得孫河流域的威脅,遠征加拿大。1775年11月12日占領蒙特利爾。1776年初進攻魁北克失利。最後退出加拿大。由於大陸軍出擊加拿大,英國被迫將半數軍隊留駐加拿大,戰鬥力被削弱。在波士頓,英軍被圍困達11個月之久,並於1776年3月被迫撤出。6月,大陸軍在南方擊退英軍對南卡羅來納的查爾斯頓的進攻,粉碎英軍在南方建立基地的企圖。大陸會議於1776年7月4日通過瞭《獨立宣言》,正式宣佈13個殖民地獨立。

  戰略防禦階段 1776年8月,W.豪接替蓋奇任英軍統帥。以3.2萬兵力進攻紐約。英軍首先在長島登陸,經過激戰,美方死傷1500人,英方傷亡不到400人。為避免全軍覆沒,大陸軍撤退。英軍於9月15日占領紐約城。1777年9月26日英軍占領瞭費城。華盛頓被迫率軍退守費城附近的瓦利福奇(福奇谷)過冬(見彩圖)。在戰爭第2階段,美軍以攻擊孤立的敵軍支隊的戰術來擺脫所處的被動境地。1776年聖誕之夜偷襲特倫頓的黑森雇傭軍,於1777年1月3日擊潰在普林斯頓的英軍3個團。

G.華盛頓在新澤西檢閱大陸軍(1777年1月)

  英軍在控制瞭重要城市和海岸線後,力圖速戰速決。留駐加拿大的英軍大舉南下,試以鉗形攻勢,全殲華盛頓的軍隊。B.聖萊傑部在莫霍克谷遭民兵襲擊,退回加拿大。J.伯戈因部沿尚普倫湖北上,到達哈得孫河上遊。他派往佛蒙特的一支1000人的分遣隊,在柏寧頓被佛蒙特綠山青年義勇軍全殲。伯戈因行動遲緩,為新英格蘭民兵和大陸軍所困。在1777年9月19日和10月7日在弗裡曼農莊的兩次戰鬥中慘敗,隻得退往薩拉托加,旋為大陸軍和民兵包圍,10月17日伯戈因率6000英軍,攜大量輜重投降。

  戰略相持階段 薩拉托加大捷,促成美法於1778年訂立同盟。1779年西班牙與法國締結聯盟,以法國同盟者身分在海上參加反英戰爭。荷蘭於1780年也加入反英戰爭的行列,削弱瞭英國封鎖北美海岸的力量。英、美雙方力量趨於平衡。英軍擔心法國艦隊封鎖特拉華河,於是撤出費城,集中兵力退守紐約城。1778年接替豪任英軍統帥的H.克林頓在南方發動攻勢。1780年5月攻陷查爾斯頓。克林頓以為南方勝局已定,率軍返回紐約,派C.康沃利斯固守查爾斯頓。但北美遊擊隊配合大陸軍,在金山地區考彭斯和吉爾福特重創英軍。

  戰略反攻階段 1781年4月大陸軍開始戰略反攻。N.格林率領大陸軍南下轉戰南卡羅來納,迫使英軍退守海岸線。康沃利斯於4月25日北上弗吉尼亞,追擊M.-J.-P.-Y.-R.-G. du M. de拉法耶特侯爵率領的一支大陸軍。但拉法耶特擺脫瞭英軍的追擊。康沃利斯移守約克鎮(一譯約克敦)。華盛頓利用康沃利斯的戰術錯誤,制定瞭從陸上和海上協同圍殲英軍的計劃。華盛頓說服法國海軍司令F.J.P.德格拉斯伯爵將法國28艘戰艦由西印度群島調來,進入切薩皮克灣。華盛頓部大陸軍和J.-B.-D.de羅尚博部法軍在弗吉尼亞與拉法耶特部大陸軍會合,包圍約克鎮。1781年10月19日8000名英軍投降。約克鎮戰役之後,英國議會被迫贊成議和,戰爭事實上停止。1783年9月美英簽訂瞭《美英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獨立戰爭的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瞭道路,也推動瞭18世紀後期的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對於拉丁美洲殖民地人民反對宗主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解放運動也產生瞭積極的影響。

  

參考書目

 劉祚昌:《美國獨立戰爭簡史》,華東人民出版社,上海,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