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帝國的基督教異端教派之一。約5世紀起產生於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7世紀下半葉傳播於拜占廷,8~9世紀廣泛發展。其教義受摩尼教影響,相信善惡二元論:善指精神世界或靈魂世界,為天父所創造的“天國”;惡指物質世界,為惡魔所創造的“現世”。耶穌基督是天父的義子,天父所派遣的天使。而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中的上帝耶和華,被指為惡魔。要求恢復原始基督教會的樸素和平等精神,簡化宗教儀式,譴責正統教會的豪富、奢華和教階制,反對崇拜聖母、聖徒、十字架和各種聖像、聖物,主主張取消修道院制度和正統教會所奉行的聖禮,保持洗禮,但洗禮宜在耶穌受洗年齡30歲時在河水中舉行。

  保羅派信徒多為農民和城市平民。拜占廷帝國反對聖像崇拜的皇帝,一度對他們采取籠絡政策(見聖像破壞運動)。752年,皇帝命保羅派信徒從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一帶移居巴爾幹半島,以對抗保加利亞人,從此他們在巴爾幹各地廣泛發展。督馬起義時,保羅派參加。起義失敗後,大批保羅派被屠殺。在帝國政權鎮壓下,保羅派仍在阿拉伯人占領地區和帝國東部邊疆一帶活動,並在東部邊境附近建立軍事根據地,不時出擊。872年,保羅派的最後軍事根據地被拜占廷皇帝巴西爾一世攻陷,有組織的武裝鬥爭終結。此後,信徒被遷往色雷斯,並逐漸同10~15世紀流行於保加利亞的異端鮑格米勒派合流。12~13世紀流行於法國南部的異端純潔派,亦受保羅派的影響,采取二元論的教義。